第三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855&run=13

服饰 境内服饰多随潮流,无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男穿便服、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女穿列宁服、对襟袄、大襟袄。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时兴穿军装。随着改革开放,服装逐渐多式多样,男子以西装为主,女子兴穿裙,女裤逐渐由侧开门改为前开门。冬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棉袄棉裤为主,但式样从对襟改为制服式。70年代青年多穿绒衣,短身小大衣。70年代末兴穿军大衣、毛衣。80年代初兴穿呢大衣、呢中山装。90年代各种保暖内衣逐步取代毛衣毛裤,皮夹克、面包服、皮衣皮裤逐渐走俏。服装式样多变,城市农村差别逐渐缩小。除老年人外,帽子基本淘汰。鞋从布鞋到胶鞋、皮鞋,时尚者以旅游鞋为主,70年代和80年代穿的军用鞋、大靴子至90年代淘汰。
发型佩饰 20世纪60~70年代后,男多留平头,姑娘扎两条辫子,婚后留短发。80年代后,青年男子留长发者增多,老年男子留平头、光头,妇女多烫发或留披肩发,已婚妇女和姑娘发型已无明显区别。90年代,青年男子又有板寸、毛刺等时兴发式,妇女发式多变,后期长发时兴拉直。至世纪交替时期,各种彩焗流行,“黄毛丫头”成为时尚。
20世纪80年代后,妇女又兴戴戒指、耳环、项链。招远产金,已婚妇女无金饰者少。男子中戴戒指者亦多见,个别青年男子亦有戴耳环者。
旧时民间传统用旧布打“壳子”,用于纳鞋底、袜子底等,女青年习惯为未婚对象绣鞋垫、荷包等,已婚男青年多带烟袋荷包,这些习惯皆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
饮食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与他处略同。解放后,主粮由高粱改为玉米,仍兼食地瓜、地瓜干等。80年代后多少年来“地瓜、饼子、咸菜梗子”的家常便饭逐渐被白面、大米代替,主食小麦,面食花色主要是馒头、包子、水饺、面条等。市民有喝稀饭的习惯,主要有玉米面稀饭及大米粥、小米粥、大馇子粥、疙瘩汤、粉浆饭等,粉浆饭为风味小吃,豆汁、豆腐脑多为专门加工,民众购食。
居住 民间住房,座北面南,背阴向阳,东西成排,邻里相互接山,一家一户独门独院。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人家多是三间或三间半正房,有南屋,或有一厢,一边栏圈,栏圈南设厕所。在正间门内设东西两灶,烟道通火炕。青砖瓦房逐步取代土墼草房。70年代后新房多除消南屋,盖正房四间,修有门楼厢房、迎门照壁。80年代,开始改厢房为水泥平房,后多为转圈平房,正房渐趋高、宽、亮。住房结构有所改变,或东两间或西两间打成通间,显得宽敞、明亮。农村楼房逐年增多,多为二层别墅式。
器具 20世纪70年代,泥碗、粗瓷碗、葫芦瓢、铁勺子、泥盆等逐步淘汰,出现铝锅、铝制水舀子、铝盆等铝制品,细瓷碗、碟及搪瓷、不锈钢碗、盆、盘。
老式家具多为紫红色,有迎门柜、大衣柜、杌凳、长条凳,较富裕的人家有八仙桌、茶几、太师椅等。一般人家,正房北面用土坯垒成桌子,称“北桌子”。北半部分乡镇多为木材制做,称“北床”。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仍习惯于用砖垒木门的北桌子为碗橱。吃饭用小饭桌、木盘子。80年代后期,城乡都时兴新式家具,如大立柜、高低柜、写字台、五斗橱、沙发、圆桌等,个别置组合柜,其色多为桔黄、乳白及木质本色。90年代后开始室内装修,家具多随装修而设计,各种高档家具渐入农家。
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消失的器具有仓粮用的囤子、子、苫及计量用的升、斗,家居用的炕席、纸瓤缸子、席切盒子、针线笸箩、笊篱、条编浅子(盛干粮用)、戳子(条编,用于捞麦子),防雨遮阳用具蓑衣、苇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