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生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854&run=13

生育 妇女生育,俗称“欢喜了”。有打喜、分疙瘩汤、看欢喜、出行、插桃枝等俗,西北乡生男孩街门框上挂旗。第十二日(也有六日、八日不等),喜主宴宾客,称“吃大面”。满月后,产妇抱孩子回娘家,来回抱面塑“长穗”,取长命百岁之意。小孩出生满一百天,称“过百岁”,宴宾客,做面塑。
婚姻 旧时联姻讲究“六礼”,新中国成立后婚姻礼仪趋向节俭,喜事新办。媒人提亲后,男女会面“看人”,又叫“打对面”。满意后女方到男方“看家”。交往一段时间,举行定亲礼,70年代加上时代烙印,称为“打思想”,又叫“侍候客”。女方亲朋至男家,男方宴宾客,有女方大要彩礼之风,至今不衰。结婚有择吉之俗,又称“看日子”,农村多在冬腊月农闲之时。工作人员结婚多借五一节、国庆节、元旦等。嫁前一两天有“上头”、“开脸”之俗。迎娶之日男女双方各宴宾客,也有女方前一天宴宾者。亲朋各以钱物相赠,叫“赶人情”,80年代后期此风日甚,以此敛财者亦不少见。旧时男子新婚,称“小登科”,新郎着官服乘轿迎亲,乐队相随。因招远出过状元,结婚可以打“状元锣”。新中国成立后轿废,70年代多乘自行车、拖拉机,80年代逐渐用轿车,90年代排场之风日甚,轿车一般6~8辆,也有追求古风乘轿雇吹手者。至于拜天地、坐帐、吃“下马面”、闹洞房、喝合婚酒等俗,各地略同,但渐趋简化。婚后,有“搬二日”、“拜三”、“叫六日”等俗。80年代初期,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逐渐增多,90年代后又渐少。同时,借结婚大宴宾客现象愈来愈重,婚礼场面也越来越排场。
寿辰 小孩过生日称“长尾巴”,老人过生日叫“寿辰”。生日那天,一般吃面条。多重视为老年人庆寿和为小孩过生日,成年人生日不甚讲究。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出嫁的女儿要给老人买一刀肉(大小不限),故有“六十六,一刀肉”之说。20世纪80年代后,寿桃、生日蛋糕成为生日必需品,送鲜花贺寿也逐渐成为时尚。
丧葬 木棺土葬延续至1970年县火化场建立,骨灰盒仍依俗土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丧礼多是“三日殡”,官僚富绅亦有五至七日大殡。初终,将死者抬至正间停放,儿女穿孝服守灵。烧“倒头包袱”、送浆水、入殓、设灵堂、报庙、送盘缠等俗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经“破四旧”一度从简,多为当日殡或二日殡。80年代后期又逐渐恢复。出殡时设“路祭”、“摔灰盆”。至墓地,子女下墓穴扫土,然后下棺入穴,填土成坟。殡葬三日后,子女至墓地“圆坟”。戴孝之俗渐不讲究,旧时戴白布,20世纪80年代戴黑纱,90年代后大多出殡或上坟时着白袍,过后戴孝者少。从已故之日算起,每七天上坟祭吊一次,称“烧七”,共烧七次。遇上阴历逢七,叫“添七”,按死者年龄往坟上插纸旗。死后满百天,“烧百日”。每年烧一个周年,三年止。五七、三年是最为隆重的祭祀。90年代后丧礼又渐为繁杂,树碑现象也日益严重,有借烧三年树碑者,也有选择清明、农历十月一日或看日子树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