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853&run=13

“岁时伏腊有常节”,节日之俗由来已久。旧历节日有过年、元宵、二月二、清明(旧谓寒食)、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中秋、十月一、过冬、腊八、小年(辞灶)等,公历节日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逐年受到重视。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新中国成立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迷信多有破除,但一些讨吉利的活动传承至今。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三十日晨,挂宗谱,供盛饭。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旧时守岁,彻夜不眠。半夜“发子(烧纸钱)”,拜先祖,鸣鞭炮。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者分压岁钱。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钱饺子”。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后,收看晚会成为守岁主要内容。旧时盼节,春节极为隆重,今则年味渐淡。
元宵节 俗称过十五,旧时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内角落。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儿”。节间“闹元宵”,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组织灯展和秧歌进城表演活动,故城内节日气氛较浓。
二月二 俗谓小龙抬头。男子多于此日理发。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兴起树碑热,多以清明为吉日。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招远寒食节由来异于介子推说,传说为秃尾巴老李禁火,详见《附录·轶闻传说》中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煮鸡蛋。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今多废。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 旧俗吃炒面,曝衣书,今废。新婿到岳父母家“现新”。
七月七 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说。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成串儿,称“穿小果子”。旧称乞巧节,但乞巧之俗早废。
七月十五 俗为鬼节,挂宗谱、祭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为过年之外最隆重的节日,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互相馈赠。晚,宴饮赏月,分食月饼。
十月一 秋祭,上坟添土、拜扫先墓、树碑,一如清明节。不同之处,清明节压纸为单张,俗谓给先人换单衣,十月一日压多张,谓换棉衣。
过冬 冬至之俗称,亦有挂宗谱、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饺子。
腊八腊月初八称腊八,喝“腊八粥”,憋“腊八蒜”。开始除尘迎年。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又称过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烧灶神像。
公历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纪念性的公历节日渐为民众接受,但活动范围、深广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植树节(3月12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9月10日)、“十一”国庆节等。1999年国家实行“黄金周”后,“五一”、“十一”两大节日较为隆重。90年代,一些舶来节日渐为城镇居民重视,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上述节日外,入伏、立秋有“入伏饺子立秋面,谁家不吃是王八蛋”之说。九九尽后有“出九”之俗,包九样菜的饺子。城南部分乡镇有过半年之俗,以农历六月一日为节。另外,20世纪80年代后,渔民、商民、采矿民众又流传一些节日,如王母娘娘生日、山神生日、财神生日等等,多有祭祀活动,鸣鞭炮、烧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