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739&run=13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曲城故城址曲城为汉时县治,城址位于东曲城村南。1981年,文物普查小组对该故城址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城址保护范围。1988年烟台市文管会与招远县文管所进行复查,将城址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形属小盆地,三面环山,一面平缓。城址东西长约95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当地群众按自然地形将城址分为东南城、南城和西南城。城址内地表、断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层厚约3米,分为4层。多年来,平整土地和烧窑取土,故城址遭到严重破坏。
南城西半部断崖以北10余米处,在原地表以下3米处有一口盖有石板的汉砖砌井,一直使用至1979年被填没。1958年开始,故城范围内及附近,多次出土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铜器、陶器等,系墓中随葬品,但未见汉代以前的地层堆积。
1973年春,东南城整地取土发现夯土城墙一段,高约1.2米,宽约4米,南北长度不清。另从断崖观察,见有多处文化堆积。城址内采集到的陶片多为夹沙灰陶,次为夹沙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弦纹和卷云纹,绳纹主要饰在筒瓦上,弦纹饰在缸和盆等器物上,卷云纹主要饰在圆瓦当上,可辨器形有豆、盆、缸、鼎、瓮、筒瓦、板瓦、方砖等。1980年,曲城东邻的洼子村挖河引水出土了青铜器。1988年复查,在水渠边冲刷出一个洞穴,清理出几十件陶器碎片,为西周时期的豆罐等器物。在东南城南断崖上发现1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多为土坑竖穴,亦有砖室墓。
1984年2月20日,招远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城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4月2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庄古墓群 1973年冬,当地群众垫河滩造地取土时发现该墓群。1974年春,县文化馆派员进行调查,回收18件出土陶器。1981年3月末,县文化局组织全县文化站人员学习班,对此古墓群中暴露的一座墓葬进行了调查。
该古墓群位于辛庄村东北方向一片台田里,墓区长约120米,东西宽约50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墓区东断崖南北长约80米,黄褐色土。暴露出10余座土坑竖穴墓,黑褐色填土,填土中夹有碎骨块和泥质灰陶片。断崖中部略偏南有一圆形竖井残迹,断崖南头发现灰坑1处,灰层堆积约60厘米,有淤积层,并夹有泥质陶片。出土的陪葬陶器有鬲2件、豆10件、罐6件。根据墓室结构及出土文物推测,该墓群为春秋时期墓葬。墓群面积较大,随葬品较多,有很高的保护价值。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道教圣地班仙洞,位于招城东北15公里的罗山南麓,元末明初建有道观,因班全真曾修炼于此,民间称为班仙洞。胶东为道教的发轫地之一,王重阳与其徒“北七真人”修炼的道教遗迹遍布胶东各处,班仙洞便为其中之一。
班仙洞道观分为东西两院。峭壁之下为正殿,东西两院各有配殿。南临悬崖高墙之上建有客室。西院有西侧殿。下通道之上为钟楼,钟楼北为居室斋。居室斋北为伙房、磨房等。1988年文物普查时,保存下来的只有正殿、西侧殿、下通道。西侧500米处“道士茔”墓群,为历代道徒葬身之处。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观内已无道士住持。因无人管理,逐年衰败。1992年,玲珑镇政府开始修复班仙洞,1993年竣工。1996年7月,班仙洞被烟台市政府公布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文物普查,招远县(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84年2月、1990年3月、1993年3月公布1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西山革命烈士陵园、齐山革命烈士陵园、民族英雄赵书策纪念碑、曲城故城址、北里庄古遗址、辛庄古墓群、段家洼古墓群、洼子古遗址、老店古遗址、大宋家汉墓群、磁口宋代墓、后大里古遗址、班仙洞古建筑。另外,对一些已失去保护价值的古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所都留有文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