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剧演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732&run=13

传统剧种 招远传统剧种主要是蹦蹦戏和蓝关戏。蹦蹦戏也称小戏,20世纪初期在招远比较流行,因由琴书演变而成,民间也称为“打扬琴的”。50年代,省吕剧团剧目和唱腔流传到招远,与一脉相承的蹦蹦戏一拍即合,蹦蹦戏并入吕剧,吕剧成为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种。蓝关戏俗称蓝关腔,主要流行于莱州东部和招远西北部,受当地音调、语言、欣赏习俗的影响,颇具地方特色。该剧种音乐独特,简洁明快,全靠打击乐伴奏,民间称为“满台子响”。唱腔主要有蓝关腔、悲调、高腔、赞片子等几种,其中蓝关腔、悲调、高腔都含有帮腔(又称凑腔),每句头、尾都伴以打击乐和高亢的假声帮腔和真嗓收束的齐唱。其悲调的伴唱,衬托低回缠绵的感情尤为出色。该剧种清末传入境内,小河头村的蓝关戏最为著名,有“小河头的蓝关开了台,大河头老少跑掉了鞋”之说。演出曲目全是八仙戏,总称《东游记》,可连演五天五夜。所有剧目均无剧本,靠民间口耳相传代代传承。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王仕学、王喜凤、邵发祥等几位老人尚能演唱。随着老艺人相继谢世,该剧种在招远失传。
业余戏班 农村业余戏班历史悠久,老翅丁家、林家、高家庄子、朱宋、张星、段家洼、丛家、东良、湖汪、辛庄、朱范、古宅、杨格庄、陡崖曹家、半壁店、九曲、吕家、乐土夼、中村等村的戏班较为出名,春节期间各村组织串村演出,称为野台子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村戏箱大都被当做“四旧”烧掉,戏剧演出一度停止。70年代逐渐恢复,但主要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
1972年至80年代初,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群众业余会演,各公社都有代表队,主要演出吕剧,剧本提倡自编自演。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由于组织形式变化,加之电视艺术逐渐普及,农村业余剧班大幅度减少。90年代后,随着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和先进乡镇活动的开展,各乡镇建立庄户剧团,多在春节期间演出。
专业剧团 1956年2月,招远吕剧团成立。1960年3月,招远京剧团成立。1967年,两团并为招远剧团,1971年改为招远县京剧团,主要排演革命样板戏,演出水平在烟台地区名列前茅,连续10年代表山东省作为春节拥军节目到部队演出。
1978年,招远京剧团恢复上演传统戏。1979年为适应观众欣赏需求,分为京剧、吕剧两个演出队。1986年6月,京剧团改为吕剧团。先后聘请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曲作家丁博民为艺术顾问,李岱江收演员李永斋为亲传弟子。
1998年,招远市吕剧团和招远市黄金冶炼集团联合成立招冶文工团,每年排演大戏都在6台以上,演出200场以上,多次在省艺术节及烟台市专业剧团调演中获大奖。2001年在烟台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中获各种奖项30多个,列烟台市专业剧团之首。2002年,招远吕剧团共有演职人员46人,其中国家二级演职员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