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环境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66&run=13

垃圾处理设施 1982年,城区置铁垃圾箱5个。1985年,共有垃圾箱103个。1986年,在西山脚下设生活垃圾场,占地面积1.33公顷,总容量为28万吨,日填埋处理生活垃圾40吨。1990年,在城区安设铁制垃圾方箱180个。1995年,安设铁制垃圾方箱490个。由于生活垃圾场距城区太近,且规模小,污染大,1995年经建设部等部门的专家选址论证,在距市区12.5公里的大秦家镇梧桐夼村东北深沟内建设新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该垃圾场占地4公顷,总容量58万吨,下游设防水粘土坝,场内建有口面30平方米的污水池,通过管道将污水集于池内,由专用车辆送至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工艺采用填埋压实、喷洒打药法,克服二次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工程总投资100万元,199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1996年开始,先后建起花园区、城南区、文化区、健康区、农贸市场、远东小区6座垃圾中转站。 1997年,在城南区取消垃圾箱,实行垃圾袋装化,由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收集后,送至中转站用封闭集装箱转运至生活垃圾场。随后,垃圾集中转运在居民区相继实行。2002年,市区边远地带仍有铁制垃圾箱522个,沿街安放果皮箱80个。
粪便处理设施 1965年,在西大街南段西侧建起县城第一座公厕。1985年,城内有公厕10个,均为蹲坑式旱厕。于河东路后柳行建起粪便处理场1处,场内设有容量为440立方米的三格化粪池,专用工作房,设立规划图板,安排专人管理。粪便入场后,经25~30天常温厌氧发酵后可做肥料。1995年,在温泉路西段建成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二类公厕1座;在河西路中段市体育场建设建筑面积70平方米二类公厕1座。1997年,在河西路北段配件城处建成建筑面积70平方米二类公厕1座。1998年,在泉山路中段城南东区处建设建筑面积44平方米的二类公厕1座。至2002年,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22座,其中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4座。公厕普及率达到100%,布局合理,造型新颖,与其他建筑物格调协调。公厕安排专人负责,实行挂牌服务,公厕卫生达到规定标准。
环卫作业与管理 1964年12月,成立招远县环境卫生清洁队,用地排车收运垃圾,并分4组清运厕所粪便。1978年,由专职清扫工负责清扫南大街和西大街,清扫面积3.1万平方米,并增加“东风”牌汽车1辆,年清运垃圾2160吨。1980年始建招远县环境卫生管理所,股级全民事业单位。1982年,清运粪便实现机械化。1985年,清洁工24人,负责清扫全城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随着住宅楼增多及水冲式公厕数量增加,粪便大部分随地下管道流走。198 5年清运粪便3640吨,粪便清运队专门负责居民户和公厕粪便清运,采用人工掏挖和真空吸运等方式,做到日产日清,定时管理。1989年11月,招远县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招远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1990年后,垃圾清运车队在市区边远地带采用垃圾方箱─叉车─封闭专用车联合作业方式清运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密闭运输,车走地净。市区垃圾清运靠垃圾中转站收集,实行集装箱密闭运输。1993年,招远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改名为招远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升格为副科级全民事业单位。1998年,清扫保洁人员240人,街道清扫面积116万平方米,清扫保洁率达98%以上。1999年,投资近40万元购入道路清扫车1辆,实现人工清扫与机械作业有效结合,减轻清扫工人劳动强度。1998~2002年,每年都有部分街道清扫保洁权向社会公开招标。2002年,环境卫生管理处职工311人,设有办公室、财务科、监察收费科、材料供应科、作业一队(街道清扫)、作业二队(垃圾清运)、作业三队(公厕管理粪便清运队)和车辆维修车间。拥有专用车辆29辆,其中垃圾清运车16辆,叉车6辆,粪便清运车3辆,街道清扫车1辆,消杀车2辆,装载机1辆。环卫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市区街道路段清扫设27个作业班。是年,清运生活垃圾6万吨,清运粪便2200吨。粪便全部送往粪便处理场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