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情与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158&run=13

干旱一直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其中重旱年约占四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每遇旱情,及时成立抗旱指挥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各行各业参与抗旱。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利建设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发展节水型灌溉。各级政府成立抗旱指挥部,将抗旱服务列入责任制考核,加大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抗旱投入。
1991年全县平均降雨334.7毫米,是多年平均降雨量的49%。县、乡镇均成立抗旱指挥部,县委、县政府召开各种抗旱会议15次,抽调干部1421人到抗旱第一线,全县投入抗旱劳力9.24万人,出动各种车辆1312辆拉水抗旱,投入抗旱机械8981台,用于抗旱柴油4703吨、汽油984吨、电力234万千瓦时,县政府筹集资金31.35万元,乡镇、村筹集资金1414万元,群众集资359万元,全年抗旱灌溉总面积近10万公顷。发动全县人民大挖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大搞滴灌、管灌等节水工程,推广短窄畦及长畦短灌等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大旱之年小麦亩产达到602公斤,挽回粮食3.9万吨,油料0.88万吨。
1994年春旱严重,到5月上旬,全市平均降雨19.2毫米,成灾农作物3200公顷。市委、市政府召开抗旱会议14次,抽调干部1200人到抗旱第一线,全市投入抗旱劳力9.6万人,出动各种拉水车辆1650辆,投入抗旱机械7500台,用于抗旱柴油3200吨、汽油850吨、电力730万千瓦时,筹集资金2857万元。全市新建水利工程670项,完成维修配套工程787项。
1996年2~5月无雨,春旱严重,全市农作物受灾3.8万公顷。市委、市政府组织680名干部到抗旱第一线,全市投入抗旱劳力12.5万人,出动1215辆各种车辆拉水,投入抗旱机械8200台,为抗旱供应柴油2300吨,各行各业筹集抗旱资金1750万元。全市结合小型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达标活动,各乡镇普遍成立以乡镇水利站为依托的抗旱服务队,对联办工程实行统一管理,有偿服务,各级抗旱服务组织浇地3.2万公顷,浇果树970万棵。
1998年,全市受旱面积4.5万公顷,各级政府积极组织抗旱自救,投入劳力12万人,机械7900台套,运水车120辆,电418万千瓦时,燃油19350吨,筹集抗旱经费1887万元,浇灌面积4.8万公顷,保证玉米、小麦适时足量播种。
1998年5月26日,全省抗旱FA旱地龙(液体抗旱剂)应用示范现场会在招远召开,参观了南院、玲珑、张星等镇和招远市抗旱服务队建设情况。9月,招远市被确定为全国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示范县,招远抗旱服务队被确认为国家级抗旱服务队。12月18日,全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招远召开,参观宋家镇抗旱服务队建设和万亩自压灌溉建设及南院镇抗旱服务队建设管理现场。1999年10月14日,招远市国家级抗旱服务队示范县建设通过验收。
1999年旱情严重,全市160条河流有156条断流,水库塘坝干涸1196座,460座扬水站无水不能用,2680眼机井、大口井无水或断续使用,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5米。面对严重干旱,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群众奋力抗旱,因地制宜开源节流,车拉人抬,抗旱保收。全市投入抗旱资金1200多万元,日上阵抗旱劳力8.9万人。共计浇小麦1.9万公顷,玉米、果树各1.3万公顷。
2000年是连年干旱的第三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共投入抗旱资金3600多万元,抗旱汽、柴油4300吨,日上阵劳力11万人,抗旱机械、车辆3.5万台套,为缓解供水困难,勾山水库通过东干渠向自来水公司第四水场群井区放水100万立方米,从8月17日至11月1日经南水北调管路向城区供水20万立方米。为指导群众抗旱,市水利局赶科技大集,送科技下乡100多次,推广FA旱地龙23吨。
2001年,由于连年干旱,至6月初,全市水库塘坝干涸1307座,地表水可供量不足65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比常年下降2.1米。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镇、办、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4次,研究部署抗旱工作,科学调度、合理分配水资源,积极开发新水源,大力发展节水工程,组织群众在河道两岸田间地头打井挖水,对原有机井、大口井进行扩建挖潜增加出水量,以节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全市投入抗旱劳力4万人,机动抗旱设备1.3万套,机动运水车150多辆,抗旱用电272万千瓦时,用油484吨,抗旱浇地1.2万公顷。由于各项抗旱措施有效,共挽回粮食损失8000多吨,挽回经济作物及林业损失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