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113&run=13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境内小麦、玉米种植方式主要是“二、四畦”和沟播两种,代替以前不能套种玉米的大畦播种方式。80年代中后期改为“宽畦窄行套种”和“二尺三沟”、“一尺八寸二沟”等方式,玉米种植密度由亩均3000株增加为4000株以上。小麦生产先后普及推广小麦精播和半精播技术、小麦多途径高产栽培技术及高产小麦简化栽培技术,旱作小麦穴播覆膜栽培技术也开始推广应用,出现大面积高产田。
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玉米生产技术重点是普及紧凑型玉米品种,结合其他栽培技术使玉米产量增长较大。1994年公顷单产较1985年增长4000多公斤。1995年以来出现连续秋旱,影响玉米生长。
地瓜生产技术主要是普及优良品种,1995年开始引进脱毒芽苗,解决病害问题。大豆、谷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技术上以更换新品种为主。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境内经济作物一直以花生为主,1982年春季开始大面积推广花生覆膜栽培技术,1985年覆膜0.58万公顷,至2002年达到1.26万公顷。1985年垄大沟小麦覆膜套种花生试验成功,解决了水浇条件较好、土地较少的村粮油争地和夏播花生产量不稳问题,小麦、花生小面积公顷单产达到双6000公斤,经验在全省推广。1990~1992年试验成功夏直播花生覆膜技术,但应用面积不大。1996年开始推广以机械为主的农业技术,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机械一次性完成,替代人工覆膜技术,增产约10%以上。2000年全市花生机播达5000公顷。花生常规栽培技术主要是深耕改土、平衡施肥、增加密度、轮作换茬等,种衣剂应用面积不大。20世纪70年代后,先后多次更换良种,淘汰老品种,综合各种因素单产提高很大。
园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与推广 1984年,蔬菜站开始在北关西、东关等村推广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33公顷,增产7.5万公斤。1987年在大秦家乡苇都高家、玲珑镇山前路家等村推广韭菜高产栽培130公顷,增产7.5万公斤。1987~1989年在道头、杜家村开展土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1988年种植130公顷,公顷单产提高7500公斤。
1986年,蔬菜站在大吴家乡东沟子村开展佛手瓜栽培,1988年达100公顷,公顷单产6000公斤。1986年开始推广单斜面大棚蔬菜栽培技术,1987年推广100公顷,1990年开始被冬暖式大棚代替。1986年在县良种繁殖场开展新品种引进技术及蔬菜早春、晚秋栽培技术研究。引进佛手瓜、西兰花、莴苣、木耳菜、空心菜、甘蓝、西蒲韭菜、海蒜、紫甘蓝、西芹10个新品种。
1988年,蔬菜站在郭家埠村开发3.9公顷改进式大棚黄瓜冬季不加温生产技术,在烟台市首次冬季不加温生产出黄瓜,次年带动周边县市发展35公顷。
1989年在五截村推广芦笋栽培技术及姜、芋头新法栽培,至2002年底累计推广420公顷。
1990年在半壁店、曹孟等村推广冬暖式大棚改造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及香椿、茄子、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越冬等技术。1991年,境内冬暖式大棚发展到130多公顷,计3000余个大棚。2002年,全市冬暖式大棚120公顷。
1993年推广无支架豇豆栽培、出口菠菜栽培技术,全市种植130公顷。1998年春季推广出口胡萝卜春季栽培技术,全市种植230公顷。同年冬季开始推广樱桃、番茄大棚栽培技术,发展10公顷。1999年开始推广大棚滴灌及卷帘机、遮阳网应用技术,全市推广面积160公顷。2000年开始推广草莓高产栽培、西瓜大棚早熟栽培技术,全市推广面积300公顷。2002年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和香瓜、铁把瓜高产栽培技术,全市推广面积280公顷。
孢子植物技术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期境内开始食用菌栽培,主要生产平菇,采用散料栽培。1996年以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之后,由农业技术部门负责管理指导。1998年秋以大户陈家乡南冯家村为基点,推广木耳袋料栽培技术;以大秦家镇街柳村为基点,推广平菇袋料立埋式栽培技术。1999年春,香菇生物转化率达100%,平菇达150%以上,最高达200%,较过去散料栽培,平菇生物转化率提高50%以上。2000年在玲珑镇推行双孢菇秸秆栽培技术,以麦草为培养主料,通过发酵分解,每平方米产菇量达10公斤。2001年推广大棚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0.8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