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111&run=13

小麦 清初约占境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20世纪50年代后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大幅度提高。1979年公顷单产3990公斤,为20世纪80年代前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全县种植2.9万公顷,公顷单产2617公斤。单产历史最高年份为1998年,公顷单产5393公斤,分别是1949年、1985年的15倍、2.1倍。亩产500公斤以上丰产方屡见不鲜,1997年张星镇两个千亩方公顷单产分别是8677.5公斤和8835公斤。2002年全市种植小麦1.92万公顷,公顷单产3696公斤。
耕作制度上,高肥水地块一般采用一年二作,大多数地块采用二年三作,即以冬小麦、夏玉米、春花生为主体。传统收获方式为手拔、镰割,20世纪80年代逐渐采用机械收割,采用机械高留茬收割方式,既有利于控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秸秆还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种植以“二尺三沟”、“四尺六沟”为主,之后又发展宽畦窄行套种玉米方式,使小麦单产提高,玉米也实现套种化。小麦品种旱地主要以鲁麦21、D27为主,水肥条件好的以烟农15为主,其他品种面积较小。
玉米 俗称苞米,明末清初引入招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前为人民生活主粮,播种面积不断加大,在粮食作物中面积仅次于小麦。1980年,全县玉米平均公顷单产5760公斤。1985年种植2.29万公顷,公顷单产4448公斤。此后,玉米籽粒以制淀粉和饲料为主,食用逐渐减少,播种面积多年稳定在2.2万公顷左右,2000年以后不足2万公顷。1995年单产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市平均公顷单产8909公斤,分别是1949年、1985年的14.8倍、2倍。1998年小面积高产田公顷单产达14984.63公斤。2002年全市播种面积1.95万公顷,公顷单产6628公斤。
夏玉米一般采用套种方式,70~80年代为“二、四畦”套种,玉米在大田呈大小行布局。90年代一般呈等行距方式,提高了密度,比80年代初亩提高1000多株。春玉米面积很小,多是吃青棒的商用玉米。玉米收获多为人工,个别采取机械收获,并将秸秆打碎耕入土中。播种多采用穴播,每穴2~3粒,也有的采用单粒密播,即用机械均匀地播入土壤,有利于留足好苗。
大豆 20世纪50年代前为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此后因低产而压缩面积,70年代后多年稳定在2100公顷左右。1985年全县种植2173公顷,公顷单产1730公斤。1995年面积降为1871公顷,公顷单产2849公斤。此后面积逐年下降,一般年份单产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市种植面积986公顷,公顷单产3240公斤。
大豆多为夏播或同夏玉米间作,春种大豆面积不大。夏大豆播种多是麦收前套种和麦收后抢种,采用穴播,少数条播。一般不施肥或带少量种肥,春大豆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化肥用量不大。
谷类 主要有谷和粟,20世纪50年代前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年全县种植10800公顷。此后因低产逐年压缩面积,1985年全县种植553公顷,公顷单产2305公顷。1993年后降到200公顷以下,1999年后不足100公顷,2002年仅有53公顷,公顷单产3585公斤。单产最高纪录为1995年的3923公斤。2000年由于干旱,春谷几乎颗粒无收。
地瓜 清代传入招远,20世纪60年代仍为农家主粮,面积最多时为1961年的2.1万公顷。70年代中期开始压缩面积,1985年仅有5167公顷。此后退出口粮和饲用,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全县地瓜播种面积降至3960公顷,1994年降至2813公顷,2000年后不足2000公顷,2002年仅有1494公顷。单产正常年份呈增长趋势,1985年公顷单产4620公斤(折干,下同),1987年5569公斤,1990年6188公斤,1996年创8978公斤的最高纪录,2002年为8241公斤。
地瓜种植较为粗放,多采用起垄芽栽,施用一定的有机肥及少量化肥。夏地瓜多作种用,采用蔓栽方式。品种以丰收白、553、868等为主。1995年开始推广脱毒薯种,增强对黑斑病的抗性,防治效果为90~100%。以小薯块插栽的窝瓜逐渐绝迹。20世纪70~80年代为火炕育苗,90年代采用塑料盖棚太阳温床育苗,瓜种消毒采用药剂浸种,淘汰了热水消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