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105&run=13

20世纪70年代,境内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增收困难。1985年后,全县以压粮(粮食作物)增经(经济作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从1985年起全县每年平均压粮增经万余亩,粮经比例2002年达到1∶2.6。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2002年和1985年比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8个发展到58个,农业生产基地由10个发展到120个,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由800多万美元增加到9800多万美元,名牌农产品由10多个增加到80多个。
农业结构调整 1978年后,打破“以粮为纲”的框框限制,油料、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多。1985年,以新村乡农业结构调整典型引路,在全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84年的6.39万公顷压缩到6.02万公顷,经济作物由2.09万公顷增加到2.13万公顷,果园由6733公顷增加到9733公顷,主要以发展红富士苹果为主,形成10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1986~199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略有下降。1993~1995年,果园建设再次掀起高潮,199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到4.9万公顷,比1992年减少7300多公顷,果园面积增加到2.04万公顷,比1992年增加6500多公顷。
1999年开始,按照“压粮增经、淘劣增优、稳苹果增杂果、稳猪鸡增牛羊”工作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到2002年,全市共压缩粮油面积2.7万公顷,新发展果园(含干杂果)1.7万公顷,新发展瓜菜等其他经济作物4667公顷。粮油产业实行“压、扩、增”,粮田面积压缩到2.53万公顷,扩大专用小麦、优质蛋白玉米、豆类及出口地瓜种植,增加间作套种指数,大搞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1.33万公顷;林果产业实行“退、改、建”,发挥地理、自然和名牌产品优势,对品种、品质结构进行调整。林业以退耕还林为主,着重发展板栗、甜柿、冬枣等干杂果经济林,河流两侧发展欧美杨速生林。果业实行改接、改建,将苹果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为1∶2∶7;畜牧产业实行“粮改草、肥改瘦、劣改优”,由量增到质增,使畜牧品种改良率达到100%,实现畜牧饲养良种化、管理规范化,全市发展畜禽专业村80多个,建立大规模畜牧生产基地35处,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之一。在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培育和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其中红宝石无核葡萄基地、脱毒富士苹果基地、优质花生基地等都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
农业产业化 1993年,省农委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试验课题交给招远市率先进行试点。是年7月,招远市提出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发展起粮食、花生、果品、畜牧、蔬菜、粉丝等十大主导产业,建立市级农业生产基地16处、乡镇级32处、村级60处,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1995年,制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实施意见,通过层层定规划、定目标、定措施,使农业产业战略得以顺利实施。1996年开始,实施农副产品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1996年在全省果品评优中获得57枚金牌和8个第一,1997年在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招元”、“鲁冠”、“富冠”、“国冠”4个苹果品牌被认定为全国名牌。1998年开始,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发展膨胀30多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基地2万多公顷,农户近12万户,年加工消化农副产品80多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年增加。200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个,农业生产基地120个,名牌农产品280多个。烟台金海果汁饮料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城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