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b&A=1&rec=1&run=13

(一)

招远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18平方公里。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齐刘豫阜昌二年)由掖县罗峰镇升置为招远县,取“招携怀远”之意。1992年3月撤县设市,由省直辖,烟台市代管。2002年,辖10个镇3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市724个行政村,20.73万户,57.23万人,人口平均密度399人/平方公里。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满族、蒙古族、哈尼族、回族、朝鲜族、壮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42人。
招远处于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山区、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32.9%和38.4%,山丘连绵,沟壑纵横。东北部的罗山山脉群山环翠,峰峦叠嶂,主峰海拔759米,为全市最高峰。境内共11个流域160余条河流,多为源短流急的时令河,大沽河和界河分别为长度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13.5公里海岸线略呈凹形,均为海蚀作用的沙岸,平缓细腻,为天然的海水浴场。礁岩中盛产刺参、梭鱼、对虾及三疣梭子蟹等。
境内为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于北方水果生长;春秋季节,阳光充足而不曝,空气湿润而清洁,特别适宜于“龙口粉丝”生产加工。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22种。黄金资源遍布全境,是胶东西北成矿区带的重要集中区,黄金藏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五分之一。与罗山主峰挨肩而立的玲珑山,藏量最富,品位最高,有“尖斗矿砂平斗金”和“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的美丽传说。白银多与金矿伴生,已探明独立银矿床1处。萤石、钾长石、石英石分布广泛,大理岩、石墨、磁铁矿也极具开发价值。花岗岩集中分布在张星镇东北部山区,出露面积大,完整性好,易开采。招远温泉大约形成于2.3亿年前,位于招远城区东部,是国内少有的市区温泉。出水口泉温高达95℃,泉水矿化度高,药物化学成分丰富,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是国内罕见的高温、高矿化度、极具医疗价值的混合型温泉,浴之可“疗疮疥,驱瘟疫,消饱胀,慰疲倦”(摘自清代《招远县志》),对20多种疾病有较好疗效。主要旅游景点有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班仙洞旅游区、滨海度假村、黄金博物馆、温泉旅游区等。
招远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清代《招远县志》载:“招,偏邑也。其境多山,其土瘠,其民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局面,但是至20世纪70年代末招远在全国甚至山东省仍只是知名度极低的小县。80年代开始,特别是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县(市)之后,招远县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前进,走出一条振兴崛起的成功之路,在几千年历史上谱写出最新最美的篇章。在1991年第一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位居第七十位,1992年第二届评比中位居第六十五位,1994年第三届评比中跃居第四十一位。传统的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补充的各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进入新世纪,按照新的指标重新评定全国百强县市,2000年招远位居第七十一位,2001年位居六十四位,2002年位居六十二位。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62亿元。全市完成税收6.01亿元,一般财政收入6.52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3亿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

(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招远人民立足当地优势,以“黄(黄金)”、“白(粉丝)”、“红(红富士苹果)”三大产业为主,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地方经济特色,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中国金都和中国粉丝之都。
招远市黄金开采历史悠久,有史记载始于宋朝。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到烟台地区视察黄金生产后,国家调整黄金产业政策,境内黄金生产开始振兴,黄金产量一直居全国县级之首。1978年,罗山公社成为全国第一个年产黄金过万两的公社。1985年,全县地方采金产量突破10万两,上缴利税8026万元,比1978年增加7.9倍。1986年11月招远黄金冶炼厂建成投产,全县形成探、采、选、冶配套的黄金生产体系。1988~1990年,招远同中国黄金总公司进行“七五”后三年黄金生产建设投入产出总承包,黄金工业发展迅速,黄金产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全县地方黄金产量突破20万两,比1985年翻了一番。1991~1995年,全市黄金产量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1995年全市地方黄金产量突破30万两,黄金企业缴纳各种税金及发展基金3亿多元,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1996~2000年,地方黄金产量年均增长6.92%。2000年,全市黄金总产量达到42.58万两,保有地质储量达到303吨,比1995年增加28吨。进入21世纪,招远制定和实施“中国金都”发展战略,使黄金及其相关产业充满生机,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1月中国黄金协会命名招远市为“中国金都”。是年,全市地方黄金采选规模12361吨/日,生产黄金45.97万两(约占全国黄金产量的8%),黄金工业实现总产值73.28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35.2%;实现利税7.24亿元,占全市利税总额的38.3%;上缴市、镇财政1.32亿元。
招远是龙口粉丝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绿豆粉丝生产发端于明朝,19世纪以后逐渐兴盛。20世纪20~30年代,招远粉丝产量相当于山东其他各县产量总和,全县60%的农户与粉业有关。50年代以后,招远粉丝生产告别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体制,逐渐走向集体化专业厂家生产。80年代后,招远人民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实施“水中捞银”工程,粉丝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持续增长,逐步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及电子化生产。2002年,全市粉丝生产企业153个,从业人员3.8万人,年产粉丝13万吨,销售收入7亿元,出口创汇9347万美元,出口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9月,招远市被中国农学会授予“中国粉丝之都”称号。招远所产的龙口粉丝,丝条细匀,光纯透明,质地韧柔,食用爽口,具有清热、消暑之功能。1982年后,“塔”牌龙口粉丝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国优产品,并获国际食品最高质量“金桂”奖,为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一个获国家、国际奖的产品。烟台金华粉丝有限公司的“双塔”、金城股份公司的“丝宝宝”以及华龙粉丝公司的“塔林”牌龙口粉丝先后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双塔”、“金珠”、“云珠”牌龙口粉丝1995年底被命名为山东传统名特食品;“双塔”牌龙口粉丝4次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牌奖。
招远自然条件适宜水果生产,为中国果业优势产区之一。1952年,开始发展成片果园。1980年春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红富士苹果接穗,在全国最早开始培育红富士苹果。随后通过农民王宝瑛研究的快速育苗法大面积开发,到1985年全县苹果面积发展至7051公顷,在全国建成第一个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果业生产形成高潮,果业与黄金、粉丝并列成为招远三大经济支柱。1995年3月,招远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2002年,全市果园面积15356公顷,果品总产量1.6亿公斤,全市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2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6%。

(三)

招远地处丘陵山区,但气温等自然条件较好,宜于农业生产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大规模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纲,高产低效,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很大制约。1983年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承包责任制逐渐完善,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实现增产增收。20世纪90年代开始,按照“压粮(粮食作物)增经(经济作物)、淘劣增优、稳苹果增杂果、稳猪鸡增牛羊”思路,农、林、牧、渔和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统筹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林业生产列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在建成山区丘陵防护林体系、大沽河流域速生丰产林体系、沟夼坡地经济林体系后,全方位进行绿色长廊建设、城郊大环境绿化和流域治理、营造速生丰产林,大搞旱薄地开发,大力发展干杂果生产,先后被评为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畜牧业内部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实行“粮改草、肥改瘦、劣改优”,养猪业回缩,牛、羊、鸡及珍稀禽兽养殖发展很快,肉类产品及蛋奶总量增长迅速。实现畜牧饲养良种化、管理规范化,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之一;渔业生产确立“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充分利用浅海资源优势,形成扇贝育苗养殖为主体的养殖新结构,水产品产量、产值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323公顷,比1985年下降31.4%;花生播种面积13920公顷,比1985年下降33.7%;瓜菜种植面积2808公顷,比1985年增长122.9%;果园面积16443公顷,比1985年增加6710公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1985年的8个发展到58个,农业生产基地由10多个发展到120多个,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由800多万美元增加到9800多万美元,名牌农产品由10多个增加到80多个;林地面积43310公顷,森林覆盖率32.4%;全市畜禽专业村80多个,大规模畜牧生产基地35处,肉类总产21677吨,禽蛋产量17587吨,奶总产量4922吨;水产品产量1.3万吨,其中海水养殖由1979年的46吨增至7500吨,渔业产值8625万元;农业总收入由1981年的1.35亿元增长到5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1年的214元增至4998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工业仍处于手工业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逐步升级转厂,形成工厂化生产。1978年,县内社办以上工业企业125个,全部工业总产值17573万元。1979年后,以三级(县、公社、村)联营企业为首,逐渐推行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86年后,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行承包经营、资产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科技进步为中心,大搞技术改造,新建、扩建和改造一大批骨干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此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经济等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得到发展,大、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1992年起,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兼并联合、租赁拍卖、分立剥离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按照“产业抓骨干、企业抓集团、产品抓名牌”思路,着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组建企业集团,培植骨干企业。2002年,全市已建立起冶金、橡胶、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电子等29大工业行业,行业小类200多个,形成以黄金采选、橡胶、纺织、建材、化工、电子、冶炼为支柱的行业结构。全市工业企业单位1831个,工业总产值247.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02.12亿元,工业增加值62.55亿元,利税总额23.74亿元。大、中型企业发展到32个,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23个。1978~2002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平均每年递增13.8%,集体工业递增22.5%。
20世纪50年代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商业逐步实行计划经济,由多渠道经营体制改为国合商业(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单一经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商品可供量和商品购买力不相适应,一些生活用品供不应求,实行凭票供应。80年代后,商业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种联合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逐渐形成,国合商业独占市场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缓解,消费品零售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1984年境内开始对小型商业企业推行“改、转、租”(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租赁给个体经营者经营)三种改革形式。1989年开始对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国有民营、集体民营、公有私营。1993年后,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个体商户和集贸市场迅猛发展,完全打破国合商业统领市场的格局。1994年开始股份制试点改革。1998年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鼓励和支持。2002年,全市共有商业网点22162个,千人拥有网点数38.2个。市场消费品供求向多样化、高档化、优势化发展,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5亿元,其中国有、集体、民营经济分别占20%、36%和44%。
招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20世纪30年代,出口商品以粉丝为主。1950年后,进出口贸易由国家统一管理,县级外贸部门负责收购出口商品。1978年,出口商品主要有粉丝、铜铁挂锁、网扣绣花、草制品。80年代以后,招远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实现飞跃式发展。在传统出口产品基础上,科技含量较高的黄金加工品、五金制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食品、农副产品等上百种产品纷纷打入国际市场。逐步由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品向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出口商品结构日趋合理。外贸体制1994年由收购供货型向自营出口型转轨,1995年完全进入市场经济。2002年,全市自营出口生产企业80家,全市进出口总额22851万美元,出口商品交货值16402万美元。
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8年,引进第一个外商投资项目。1992年,对外经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1993年,全市批办外商投资企业184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额7742.3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325.11万美元。1994年后,对外经贸进入稳步良性发展轨道。2002年,全市三资企业318家,合同利用外资154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720万美元。

(四)

1978~2002年,招远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1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77%。基建投入加大,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巨大贡献。更新改造投资始于1979年,并以每年60%多的速度递增,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城镇集体投资从1972年开始,1982年后进入高峰期。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乡镇经济。其他经济成分和个人投入1985年开始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房地产业1988年起进入发展高峰,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建筑业蓬勃发展。1986年建筑业年产值超过亿元,2002年达到7.5亿元。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县城建成区3.49平方公里,1992年扩大到7.2平方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城市建设进入崭新时期。相继建成城东河万国博览城、府前广场、东关商贸城等一大批精品工程,城市供热、污水处理、城市公交等现代化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1998年5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2002年,城市规划区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131公里,初步形成“五纵六横内外环”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31%。连年荣获山东省“‘齐鲁杯’创建现代化城市先进城市”称号。2002年12月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招远交通闭塞,运输不畅,只有过境的烟(台)潍(坊)公路和青(岛)黄(县)公路路况略好,其余均为乡间土路。此后交通状况逐步改观。1978年始,加大道路新建、改建力度,技术等级逐年提高,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沿线绿化协调美观。2002年,全市形成12条干线公路为主框架、其他县乡公路为支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村通公路,干线公路全部硬化,地方铁路大(家洼)莱(州)龙(口)铁路招远段全线贯通。
1978年前,信息产业发展缓慢,电话要经过层层总机接转。80年代后,电信事业快速发展。1987年11月,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投入运行。1990年9月,招远正式开通无线寻呼系统,“寻呼机”风靡一时,但在短期内就被迅猛发展的手机所淘汰。2002年,全市拥有固定电话15.5万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每百人拥有手机近20部,各种通信设施户均达到1.4部。

(五)

招远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世纪60年代后,相继成立吕剧团、京剧团等。以农村、厂矿企业、学校为单位自行组织的临时性民间文艺团体众多,主要在节假日演出。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民间文艺演出走村串乡,十分活跃。80年代以后,秧歌进城、元宵灯展年年举行。招远为有名的书画之乡,以王道远、孙其峰、王麦杆等书画名家为杰出代表。市内书画活动异常活跃,成立有书画研究会、书画联谊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石对头村成立农民书画院,并出版农民书画集。以文化大院、文化社区为载体,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采。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2002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400余个。
1977年后,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调整高中,整顿初中,加强小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后,办学体制、考试制度、教学方法等在探索中改革,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同步进行,教育与经济建设逐步适应的发展格局。素质教育、中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典型,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两基’(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达标县市”、“山东省教育先进县”等称号。1986~2002年,全市共有16174名高中生考入大学,高考录取率一直名列烟台市前茅。
科技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1978年后,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中,注重以科技为先导,多次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发展科技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广泛招贤纳士,扶植高、精、尖、新企业和项目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高效、优质农副产品品种。90年代,实施“科技兴招”战略,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予以重奖。1994年,招远市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列为全国首批高效农业示范区,被省科委确定为全省科技兴市综合试点县市。1996年,在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招远市名列第十六位。2002年,全市经省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
卫生事业突飞猛进,彻底告别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全国先进典型。70年代后,卫生部历任部长江一真、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先后到招远视察农村卫生工作。1985年,全县已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为技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包括厂矿企业)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再创辉煌,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91年后连续多年在全省夺魁,被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1999年,招远市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02年,全市专业医院19处,床位1142张,医疗队伍总人数2277人。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连创辉煌。招远人民具有热爱体育运动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后,以中小学校为基础、以专业学校为依托、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1987年,招远市成为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1997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招远籍运动员在国内、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气势若虹,先后出现10余名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招远体校两名教练员被国家体委授予“世界冠军启蒙教练”称号。

(六)

招远市民风淳朴,社会比较安定。20世纪80年代后,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经济发展环境。先后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80年代中期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资金筹集多渠道、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1991年,招远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5个试点县市之一,1992年即获“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市”称号。1994年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到2002年全市280个机关事业单位14923人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994年招远市被确定为烟台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单位,1995年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10多家新闻单位先后进行报道,20多个省、市(地)、县单位到招远学习。同时,完善职工生育保险、企业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制度,并推行了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78年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个体工商户遍布城乡,全市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981年全县16处公社全部通电,1985年实现村村通电,1987年实现户户通电。人民群众在实现温饱之后,大步向小康社会迈进。2002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亿元,农村集体存款1.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998元,超过6000元的村有22个,5个村超过800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51元,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居住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52台,电冰箱87台,摩托车59辆,电视机108台。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2万人,年平均工资达到117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人均居住面积25.03平方米。
招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三国时有魏国名臣王基,宋朝有状元王俊民,明朝有陕西左布政使兼固原兵备杨觐光、翰林院侍读学士杨观光、算学家李笃培,清朝有甲午海战殉国将领宋清海。20世纪初即誉满全国的“诚文信”、“诚文德”、“诚文厚”书局创始人和“驼鸟”牌墨水研制者,均为招远人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政界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上将迟浩田,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上将王瑞林,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上将刘顺尧,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上将隋明太等杰出代表;书画家、学者、教授、博士等文教科技界人才彬彬蔚起,体育英才技冠群雄。勤劳勇敢的招远人民,在世界各地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家乡、为祖国争得无尚的尊荣。
1978~2002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走过了24年。在这历史长河的一瞬间,招远发生辉煌巨变。沧海桑田,招远人民“奋战三五年,再造新招远”的口号去耳不远,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开放型、花园式”新兴城市。历史,记录了昨天的艰辛和辉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马拉太阳”(金凤公园雕塑)撼天地,“金凤展翅”(府前广场雕塑)翱九州。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努力打造中国金都品牌,把招远建设成为一座富强、美丽的现代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