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68&run=13

张孟起(1919—1942),蓬莱县城里人。1938年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
部队"三军二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任蓬莱县青年抗日救国联
合会会长。同年6月受中共蓬莱县委委派担任新区工作队队长。 他带领工作
队队员深入群众,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群众团
体,建立秘密情报网;组织群众袭扰敌人。6月下旬的一天,工作队在崮寺
店集市进行宣传,被日伪军包围,张孟起立即组织反击,不幸身中4弹。他
在生命最后一息, 将随身携带的一个记有党员和积极分子名单的笔记本,
埋进身下沙土里,躺在上面,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23岁。蓬莱县政府将
他的出生地命名为孟起村(石岛村),以示纪念。

苗可俊(1915—1943),女,蓬莱县大苗家村人。先后就读于蓬莱文会中学
和烟台真光女子中学。1935年参加反对反动当局枪杀女学生徐明娥的学生游
行示威活动。1 937年"七?七"事变后,因不愿接受奴化教育而退学。1938年5
月参加抗日军队,改名苗似钢。后因病奉命回家休养。休养期间,她积极协
助潮水区党组织开展敌后妇女工作,建立健全各村妇救会组织;经常带领妇
救会员到皇姑庵日伪据点前喊话,瓦解敌军。1943年8月的一个晚上,苗可俊
在潮水镇发动群众抗捐抗税, 因汉奸告密,被大黄家日伪据点的伪军逮捕。
敌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她始终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被囚期间她在
衣服内襟上写道:"我一定经得起考验,请组织放心。为党工作是我最大的幸
福,我一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一个月后被敌枪杀于大黄家村外河边,时
年28岁。

高恩洪(1875—1943),字定安、定庵,蓬莱县上口高家村人。先后就读于
上海电气测量学校、英国津普大学,曾任清廷驻英使馆翻译。回国后,历任
赴印度议订藏印条约参赞、西藏通商督办、东三省军政事宜督办、交通部秘
书等职。民国初期先后任汉口及成都电报局局长、湖北军政监督、川藏电政
监督、驻上海全国电料管理局监督、交通部顾问等职。1922年5月,任北洋政
府交通总长,后兼任教育总长。1924年,任胶澳商埠督办,倡办青岛大学,
并出任校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退出政界,于烟台兴办烟潍路自动车公司,
出任总经理。1926年,去上海继续兴办实业,为汽车公路公司负责人。1943
年,病逝于北平。

姚琪(1920—1944)、郝斌(1915—1944),姚琪,原名姚世卿,蓬莱县马格庄
中村人。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
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保卫大队中队长、五旅
十五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和胶东军区十四团参谋主任等职。他指挥果断,
作战勇敢。1943年7 月在诸城东北官庄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营,击溃伪军5个
营, 俘敌300余, 毙、伤敌数百人。郝斌原名郝铭才,蓬莱县马家沟村人。
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在他的宣传教育
下,三区乡农学校中队百余人于1938年2 月14日集体加入蓬莱人民抗日武装
起义部队"三军二路"。郝斌任"三军二路"第二大队政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历任蓬莱县大队政委、胶东军区十四团宣传股股长等职。曾主编胶东军区
《前线报》。1944年8月13日,姚琪、郝斌受胶东军区派遣,与盘踞蓬莱县城
的伪军大队长郝铭传谈判。郝铭传背信弃义,将他们扣押,严刑逼供二十多
天后,活埋于县城北门里西边墙根下。在刑场上,姚琪、郝斌破口大骂郝铭
传,凶残的敌人抡起铁锨向他们砍去,姚琪头骨被砍裂。面对死亡,他们大
义凛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姚琪年仅24岁,郝斌29岁。1945
年10月10日,蓬莱县党政军民3000多人,于蓬莱阁前集会,安葬姚琪、郝斌
等革命烈士遗骨(后移葬蓬莱县革命烈士陵园),立"志为人民"纪念碑。蓬莱县
政府将二区命名为姚琪区,将蓬莱城里两所学校分别命名为姚琪小学和郝斌
小学(现郝斌中学),以示永念。

门窗(1920—1944),原名门曰增,又名骆玉敏,蓬莱县下门家村人。1938
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莱县各救会会长、蓬莱县农贷所
主任、北海银行蓬莱工作组组长等职,是蓬莱县金融事业的开拓者。他走村
串户,了解情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
家一分钱。冬季,他仍穿着露着脚趾的单鞋奔波在冰天雪地里。有人劝他换
双棉鞋,他说:"前方同志整天南征北战,鞋磨穿了,照样冲锋陷阵,我们在
后方受这点苦算什么?"1944年1月7日,在发放农贷途中被敌逮捕,惨遭杀害,
年仅24岁。

王景熙(1914—1945),蓬莱县城里人。蓬莱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于蓬莱二
区任小学教师。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中共平度县委秘书、《大众报》社编类、中共胶东区委宣传部编审科副科
长等职。1945年,在临沂战斗中牺牲。蓬莱县政府将县城一座小学命名为景
熙小学,以示纪念。

王永利(1918—1945),原名赵会杰,曾化名赵村夫、王赵汤、李和甫、赵
伯川,蓬莱县草泊村人。1936年考入省立第八中学,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9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莱县二、三、五区分区委书记。1942年
春,奉命赴长山诸岛开展工作。1944年冬,任中共长山岛特区工作委员会书
记。1945年8 月任长山岛军政办事处政委。他发动群众,摧毁伪组织,建立
村级人民政权。八路军进军东北时,他调动渔船百余只,组织渔民千余人,
安全运送八路军指战员万余名。1945年10月17日,国民党张立业部从海上窜
到北长山岛,王永利误以为是去东北的八路军部队,带通讯员前去接头,不
幸被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同年11月下旬,被杀害于崂山阴岛西大
洋村滩头,时年27岁。

杨锐(1921—1945),原名温长裕,蓬莱县城里人。1938年参加蓬莱人民抗
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受中共蓬莱县
委委派,到敌占区五区任分区委书记,以教学为掩护,发动群众,组织抗日
群众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发展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
灰色政权"(两面政权);带领区中队和民兵积极配合部队打击敌人。1945年1月
15日,杨锐带领2名区干部在西正李家村西同日伪军遭遇,他自己留下吸引、
阻击敌人,掩护其他同志撤离,不幸腹部中弹,被敌人刺刀刺中头、胸、腹
部,壮烈牺牲,年仅24岁。蓬莱县政府将他出生地命名为长裕村,将这个村
的小学命名为长裕小学,以示纪念。

包敏(1915—1946),原名包维杰,又名包俊民,蓬莱县二包家村人。莱阳
乡农师范学校毕业。193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回乡开展抗
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初在军
法处工作,后任胶东北海独立团政委。1944年3月1日,率部攻克蓬莱县大黄
家日伪据点。1945年8月,奉命率独立团部分干部、战士渡海赴辽,任辽南独
立师副师长, 后编入第四野战军,升任师长,转战东北各地,在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战役中战功卓著。1946年3月,在第二次攻打四平街战斗中,亲临前
沿阵地指挥, 在撤出途中遭敌空袭,中弹牺牲,时年31岁。

刘少军(1919—1947),原名刘延林,曾用名刘杰,蓬莱县东许家沟村人。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教导员、胶
东警备三旅政治部主任、九纵二十七师八十团政委等职,身经数十战,机智
勇敢,指挥果断。在龙山店集市上智夺伪军枪支;在黄山馆以少胜多,击溃
日伪军400余人; 在解放龙口战斗中歼灭顽敌500余人。1947年在平度县三台
山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

张延川(1919—1947),原名孙运修,蓬莱县孙家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在胶东北海区警卫五营任排长、特务连
连长。1943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营长。1945年8月调第四野战军
任师长。 他机智果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一次执行任务,他带领战士
摸进敌堡,俘敌30余人,缴获机枪1挺,被记一等战功。1947年在摩天岭战斗
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张黎天(1920—1947),又名张人兴,蓬莱县英格庄村人。1938年初参加八
路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被评为模范共产
党员。 历任交通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团副政委等职。他
身经数十战, 英勇果敢,指挥有方。在马家店战斗中率领部队以少胜多,
击溃敌人数次进攻, 守住阵地。1947年冬在沈阳外围王岗埠战斗中,亲自用
重机枪扫射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

于耀光(1921—1947),原名于家礼,蓬莱县莲花泊村人。1939年7月参加革
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黄县县委社会部一科科长、黄县公
安局副局长、北海专署公安局二科副科长、招远县公安局局长等职。1947年4
月调任黄县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1947年深入敌占区后柞杨村开展工作,10
月1日6时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其住所。于耀光迅速销毁文件,与警卫员往外
冲,身中数弹英勇牺牲。为纪念他,黄县诸由区改名耀光区。

郝铭传(?—1947),字旭荣,蓬莱县马家沟村人。26 岁受雇参加蓬莱县三
区乡农学校训练,任队长。1938年2月,在"民先"队员郝斌影响下, 带队加入
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后投靠日伪军。
1939年日伪军侵入蓬莱县城,郝铭传任蓬莱县伪警备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
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亲手制造了南吴家、七里庄等惨案,残杀革命干
部郝斌、姚琪等。仅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即杀害抗属、教员、民兵等30
余人,残忍凶狠, 骇人听闻。1945年8月23日率残部逃离蓬城,后被国民党
收编为河北省保安队团长,1947 年进犯天津郊区流河镇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
击毙。

张英(1916—1948),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人。1938年参加蓬莱县大队,不久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蓬莱县大队排长。1943年调离蓬莱,先后任胶东五旅
十三团七连连长、十三纵队三十八师营长等职。他素以作战勇敢著称,1944
年在沙埠战斗中英勇杀敌,荣获"胶东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参加解放海阳城
战斗,他的肠子被打断,仍顽强指挥战斗,通讯员硬把他背离战场,因伤口
严重感染,医治无效而牺牲,时年32岁。

崔国华(1921—1948),蓬莱县大崔家村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胶东北海区征收大队班长、排长。1941年调山东纵队第
五支队十五团任副连长。1945年调东北辽南独立师任连指导员。1948年6月四
平战役, 崔国华所在连队奉命坚守小井山头,连长牺牲,崔国华虽身负重
伤,仍继续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崔国华生前所在连被命
名为"国华连",小井山被命名为"国华山"。

张乐天(1915—1950),蓬莱县芦洋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排长、指导员、团政委、团长、二十七军宣传部长等职。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南北,屡立奇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
愿军赴朝鲜作战,在一次激战中身中燃烧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王明长(1906—1962),又名王天一,蓬莱县王格庄村人。1932年任国民党
蓬莱县党务整理委员。1939年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特科一期毕业,任山东省
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科科长兼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鲁东区分
会委员。1942年于莱阳县万第赵保原处任蓬莱县县长兼山东保安司令部上校
军法官。1947年9月, 组织"还乡团"200 余人随国民党整编第八师十二旅和一
六六旅四九八团窜进蓬莱城,组织国民党军和"还乡团"四出烧杀抢掠,杀害
革命干部、民兵、教员60余人,逮捕关押所谓嫌疑犯97人,烧毁中学1处、小
学3处、文庙1座,拆毁民房130处。1948年3月逃离蓬莱,胁走青壮年千余人。
后辗转逃往台湾,任高雄市政府秘书。1949 年任高雄二中国语教员,1962年
病死。王明长著有《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倭事略》等书。1947年曾组织力量编
修《蓬莱县志》(为第四次重修本,后于1961 年在台湾集资出版)。

姜禄盛(1938—1962),蓬莱县上口姜家村人。农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劳动积极,热爱集体,曾荣获"青年跃进红旗"奖章。1962年10月7日,
姜禄盛等 13人乘一只舢舨到上口水库南岸劳动,离岸不远船即倾翻,人员全
部落水。几个会游泳的将大部分人员救上岸,汤广林、汤广策两个小弟兄仍
在水中挣扎,离岸越来越远。姜禄盛再次跃入水中,奋力将汤广林救上岸,
立即返回抢救汤广策,经努力汤广策终于得救,而姜禄盛却因推汤广策上岸
用力过猛,脚踏淤泥,越陷越深,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共青团蓬莱县委
员会追认姜禄盛为"模范共青团员",并于上口水库岸边立碑纪念。

林玉山(1883—1963),原名李长业,字永久,蓬莱县枣林店村人。幼年家
贫, 被生活所迫,1912年去海参崴开设浴池,苦营十余年,赚得一笔钱财,
1930年回村建房置地,成为村中富户。因在海参崴受十月革命影响,回村后
热心公益,常资助贫苦乡亲;利用庙宇兴办学校,并自任校长,本村贫苦儿
童免费入学。 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他忧国之心溢于言表,教学生背诵
《总理遗嘱》, 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1 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到处宣讲
抗日救国道理,慷慨激昂, 感人肺腑。1938年2月中共蓬莱县委发动和领导
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他奔走呼号, 动员青年参加起义队伍。他早年加
入青帮组织"三番子",且辈份高。1938年8月, 根据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孙端夫的建议,利用"三番子"的特殊身份,成立蓬莱县同义救国会,自任会
长,先后发动大批青年参军参战,并利用敌军中"三番子"关系,自己出资为
抗日武装购买子弹数千发;到处游说,动员富裕人家捐资,筹措大量抗日经
费。1 94 0年3月当选为蓬莱县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0月当选为副参议
长;1945年9月当选为参议长。1949 年 11 月当选为蓬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副主席。1951年退休,196 3年病逝,终年80岁。

刘世传(1893—1964),字书铭,蓬莱县温石汤村人。1905—1910年曾就读
于登州文会中学和潍县广文大学政法系。1914年毕业于齐鲁大学。1919年由
教会出资赴美国沃士特大学学习神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法。1924年取
得博士学位; 同年在俄士特女子大学任教。 1925年赴德、法留学,其间著
《国际公法》一书。1927年回国,先后在东北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
朝阳大学、民国大学等7 所大学任教。这一时期,他有《中国近百年史》、
《世界政府之比较》、《国际公法大纲》等著。1935年,齐鲁大学办学陷入
困境,刘世传受齐鲁大学"长老委员会(董事会)"坚邀,出任齐鲁大学校长。翌
年即还清亏欠,使教学人才回流,并争得教育部对该校的立案,教学工作步
入正轨。"七?七"事变后,齐鲁大学停课,刘世传受政府委派前往21个国家进
行抗日宣传,因之被日伪通缉。1938年刘世传自海外归来,克服重重困难,
秘密主持齐鲁大学迁往成都华西坝的工作。1942年办学经费短缺,财政部长
孔祥熙以让外甥吴克明出任校长为条件要挟。刘世传为一校师生的前途着想,
毅然辞去齐鲁大学校长职务,前往四川大学任教。其间,国民党政府多次邀
他从政,他都坚辞不就。建国后,刘世传在成都中苏友好协会授、译俄语。
1951年,刘世传被误定为"反革命分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剥夺政治权利5
年。1958年整风, 再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 64年3月9日因患骨癌医治无效,
含冤去世,终年71 岁。1985年成都市人民法院重审1 951年对他的判决,撤销
原判,为他恢复了名誉。

张超(1923—1968),蓬莱县张家窑村人。 1938 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
队。193 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胶东蓬黄战区指挥部青年干事、 黄县青救
会副主任。1940年调任蓬莱县青救会主任。1941年11月,调任南海区青救会主
任。1945年5 月任南海区各救会副会长兼青救会主任。1947年底调任中共即
墨县委书记, 1949年2月调任南海地委宣传部长。1951年调任共青团山东省
工作委员会常委。1954年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56年8月调任共青团中央
统战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 1960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遭迫害,1968年7 月含冤去世,年仅45岁。

栾调甫(1889—1972),蓬莱县城里人。少时从师学习国文和英文,成绩卓
著。1 4岁随父去上海充格致书店学徒,业余翻译英文书籍, 以其微薄收入
购买书籍自学,潜心钻研先秦墨学和中国古文字学。1920年到济南任齐鲁大
学博医会编类,翻译多部医科书籍。业余仍苦心钻研墨学,对墨子研究提出"
坚白离盈"说,深入阐发墨辩逻类的丰富内容。对梁启超《墨经校释》一文提
出自己的见解,写成《读梁公墨经校释》。梁启超誉之为"此种发明,可谓石
破天惊"。 他论及的墨子对光学的发明, 引起学者们的极大重视。1924年著
《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1925年受聘为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国学研究所
主任,撰写《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
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著述。1936年转任山东大学教授。创立"字
系说",著《说文解字补正》 (10册20万字) ,编印《中国语言百科全书》、
《中国语文学》。1947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提名表上列名。1952年任
职于山东博物馆。1957年受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是年,人民出版社
出版他的《墨子研究论文集》。196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 1963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7年将全部家藏古籍4705册捐献给国家。1972年病世,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