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67&run=13

浦(?—1542),字汝器,号竹堂,蓬莱县水城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
进士,授山西洪洞县知县,提升监察御史。嘉靖十九年(1540)冬奉命巡按陕西,
遍历州郡,考察深入,为民兴利除弊,著《全陕政要集》。嘉靖二十年(1541)
春,河南道监察御史杨爵因言触怒朝廷,下锦衣狱,户部主事周天佐上疏言
救,被禁死狱中,浦仍冒死上书救杨爵,语有:"天下之治乱,系言路之开
闭,言路开则忠言说论得以上达","言路闭则奸巧邪佞得以下恣","愿陛下度
天地之量,开日月之明,将爵特赐释放"。因言辞过激被下狱,责一百杖,杖
伤过重,七日后死于狱中。 隆庆改元,冤始得释,赠光禄少卿,谥"忠烈"。
明史有传。其著述《竹堂奏议》、《竹堂诗集》等留世。蓬莱城旧有其旌表
牌坊,今圮。

沃田(?—1557),蓬莱县水城村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武进士, 曾任
指挥同知,漕运把总,提升都司、江苏仪征守备。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
寇侵扰扬州,深入安徽天长,沃田率兵抗御。他骁勇非常,身先士卒,闯入
敌营,乱敌阵脚,激战数日,获全胜,保住天长。但因战马失蹄,陷于沼泽,
惨遭杀害。 敕赠镇远将军都指挥佥事, 予世袭指挥使。天长县为之立祠,
《登州府志》为之立传,祀蓬莱忠孝祠。

陈其学(生卒年不详),号行庵,蓬莱县城里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
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恭靖"。先祖陈迪,进士,官至礼部尚
书,明史有传。父陈鼎,进士,官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应天府尹。
孙陈梦,进士,官至大理寺丞。陈其学"才识疏通,性资沉毅",在边塞作
官时,"数彰挞伐之功",任刑部时,断案明哲,不徇私情,"典法台而直声懋
著"。晚年回蓬莱,居乡20年,犹"清节立士人之范"。蓬莱城有"父子经魁"坊,
今圮。

沙澄(?—1696),字渊如、会清。先世莱阳人,高祖沙通,移居蓬莱。 祖
父沙梦石、父沙应鹤皆赠礼部侍郎。清顺治二年(1645)沙澄中举人,翌年中进
士。由检讨升宏文院侍读、国子监祭酒、讲读学士。顺治十三年(1656)升詹事
府詹事兼秘书院侍读学士。顺治十六年(1659)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康熙年间任礼部尚书三十余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终年76岁。《清史稿》
有传。沙澄秉性清谨,熟识掌故,著有《四书讲义》,引据精详。

滕国祥(?—1712),字公辅。先祖江南吴县人,后迁至山东日照, 其祖父
移居蓬莱。滕国祥幼时读书习文,成年转习武事,入军伍,累升山东登州水
师前营游击。他爱兵如子,赏罚分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有海盗游弋于
胶辽海面,掠财害命,滕国祥奉调出师擒拿。十月十七日寅时,在鸡鸣岛外
洋面与海盗激战。他身先士卒,奋力拼搏。海盗纵火围攻,药枪火炮齐发,
滕国祥身负重伤,犹战斗不止。海盗乘势登舟肉搏,滕国祥带伤持刀砍杀数
十名海盗,气绝阵亡。清廷赐葬、赐恤,赠参将,加赠骠骑将军,荫子一人;
祀乡贤祠、忠义祠,入昭忠祠。《大清一统志》有传。

周廷禄(?—1894),字万年,蓬莱县人。北洋水师官弁学堂毕业,北洋舰
队"经远号"战舰总教习,左翼左营千总。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 "
经远号"与日舰战于大东沟,周廷禄不避艰险,指挥战斗,奋力打击日舰。日
军穷凶极恶,发射鱼雷,"经远号"舰头中雷,水涌如注。周廷禄组织兵士一
边补漏一边战斗,终因舰伤过重,罅漏过多,舰身渐沉。周廷禄慨然振臂高
呼:"舰存则存,舰亡则亡!"战至与舰同沉,壮烈殉职。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

张伯龙(清末),原名张士让,蓬莱县城里人。光绪初在太医院执医,有
国手之称。张伯龙出身宦门,天资聪敏,文史淹通,但青年时不求做官,潜
心钻求医术,颇多成就。某年其父患病,病象危急,多次请名医诊断,都说
无法可医。张伯龙精心疗理,奇方排难,终使其父痊愈。晚年去琼岛(海南岛)
任知府, 居官事繁, 仍行医济人不止,直至病故。平生著述医书多部,有
《内经释义》、《本草问答》、《张伯龙医案》等,其《卷中秘旨》尤为医
坛所重,书中所述治疗"中风"需镇肝、息风、养水之说,系学术上的创论。

翁曾坤(1876—1926),字琴生,蓬莱县城里人。幼读私塾,13岁中秀才,
后入登州文会馆学习英语、数学、格物(物理) 等, 学业卓有成就。 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经蔡元培推荐,于吉林参谋处谋略科任职,兼吉林测绘学堂数
学教习。后奉命赴外兴安岭测绘国界地图,踏林海攀高山,勤勉于事。其间,
沙俄多次偷移界碑,翁曾坤据史提出严正抗议,触怒沙俄边吏,将其抓走。
翁曾坤被沙俄囚禁期间,坚贞不屈,追思汉苏武之留胡不辱,赋《苏武牧羊》
词以自勉,"宁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少亏"。宣统二年(1910)始交涉返国。辛亥
革命后,于烟台益文学馆任教, 兼教德美领事馆人员官话(普通话)。1919年
接蔡元培电示,于烟台组织学生运动,与全国反帝声势相呼应。1922年去洛
阳吴佩孚处任参谋处教官。1924年去青岛督办任职。1926年病逝。生前曾译
著《代数备旨》、《八线备旨》等书。

邢汝海(1893—1931),蓬莱县吕家沟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
母双亡。青年时期先后在北京、青岛等地做苦工,收入微薄,无法养家糊口,
返乡务农,耕种7亩薄地,艰难度日。1929年,加入无极会,斗土豪,"吃大
户", 抗捐抗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党员一起宣传革命道理,发
展农民协会组织。1931年1月14日被捕,押赴济南监狱,惨遭折磨,坚贞不屈,
被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军法会审委员会以"加入'共党',组织农会,宣传叛国"罪
名判处死刑,8月19 日被杀害于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他高呼"打倒国民
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王鹏举(1897—1939),蓬莱县城里人。1917年省立八中毕业,入吴佩孚部
第三师学兵队受训。结业后,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1928年春,投
效东北陆军第一军于学忠部,任军部副官处少校副官。1930年秋,升任第三
旅副官处副官长。1934年1月任679团第二营营长。1936年参加西安事变,积极
赞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淮河北岸阻击战、
台儿庄会战等战斗。1938年7月,升任432旅683团上校团长。同年8月中旬会战
大别山,率部据守六安城,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指挥全团奋勇抗击,苦
战10余日,奉命撤出战斗。1939年3月,51军挺进鲁南山区,683团为先头部队,
在宿县以南、西寺坡车站以西, 遭敌一个联队狙击,激战一天,敌溃退;
翌日天明始于灵璧县娄庄同日军二千余人激战至下午4时,王鹏举及官兵300
余人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授王鹏举少将军衔。198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
认其为革命烈士。

柳仲乘(?—1939),蓬莱县城里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秀才。清末,
由孙丹林介绍加入同盟会,以其在城里西街开设的华提士药房为活动中心和
联络点。191 2年1月15日革命军光复登州,柳仲乘在县城组织同盟会员为内
应。登州军政府成立后,柳仲乘任司法长。1928年7—12月和1929年2—6月任
蓬莱县县长。1939 年日伪军侵占蓬莱城后,柳仲乘与日伪勾结。是年4月14
日, 蓬黄战区指挥部攻打蓬莱城将其捕获枪决。

李辰之(1917—1939),原名李永兴,蓬莱县城里人。1936年在烟台中学读
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考入北京大学。"七?七"事变后,到烟台烟潍
路小学任教,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先后任中共胶东特委民运部副部
长、"民先"胶东区总队长等职。同年10月调任中共平度县工作委员会书记,
秘密发展党的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春,调任中共
胶东区委党校校长兼胶东文协常委,在培养党的基层干部和发展胶东地区抗
战文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年12月11日拂晓,在掖县河南村被日军包围,
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郑若予 (1915—1940) , 原名郑增信,又名郑锡药,蓬莱县大郑家村人。
1939年参加蓬莱县大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机智、勇敢,有指挥
才能,不久提任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由县长兼任),率领县大队,积极
寻找战机,打击敌人。194 0年7月7月夜,带领县大队一连和部分行政干部驻
大树底下宋家村, 翌日晨被日伪军包围,郑若予立即组织突围,他不顾个
人安危,冲在最前面。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李本洪(1917—1940),蓬莱县城里人。1932年毕业于蓬莱文会中学。1938
年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蓬黄战区指挥部大队长、蓬莱县六区区长等职。1940年7月8日晨,驻大树底
下宋家村被日伪军包围,突围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在生命
垂危之际,用尽最后气力,将自己使用的匣枪拆卸丢掉,将随身携带的文件、
钢笔等物毁掉。蓬莱县政府将他的出生地命名为本洪村(西关村),以示纪念。

杨武霖(1919—1940),蓬莱县城里人。17岁时,兄妹3 人在县城观音嘴街
观音庙内创办崇德小学,并分担教职。1938年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英勇顽强,不久升任八路军五支队连指导员。1940年10
月,在掖县双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蓬莱县政府将他的出生地命名
为武霖村,以示纪念。

刘思连(1917—1940),蓬莱县柳行村人。1935年先后在胶济铁路、陇海铁
路做工。1936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大"毕业
后,历任新四军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转战江南各地。1940年在江苏
送驾桥与日军遭遇,他在桥下设立临时指挥部,指挥部队顽强战斗,壮烈牺
牲,年仅23岁。

张钧铭(1908—1941),又名张仁崇,蓬莱县芦洋村人。1930年毕业于省立
第八中学,应聘去《东海日报》社任编类。1933年回乡任小学校长,他亲授
语文课,宣传爱国主义,诱导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组织进步师生开展
抵制日货游行示威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应邀任蓬莱县第九区乡农学
校中队长。1938年3 月底,带领九区乡农学校30余人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
起义部队"三军二路",任第八大队大队长;5月,调任"三军二路"参谋长,不
久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调任蓬莱县政府财政科长;9月,调任北海专员公
署二科副科长兼机关自卫大队大队长。 此后历任蓬黄战区指挥部警卫四营
营长、北海军分区参谋长、第三军区参谋处参谋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
支队第一团参谋长等职。1941年3月21日晚, 五支队围攻投降派苗占魁的老
巢崖子村,张钧铭亲率一团一营担任主攻。他指挥部队迅速扫清敌外围设施,
攻破围墙,进入村内,激战一夜。天明,苗占魁缴械投降。22日下午,投降
派秦毓堂、匡子州、郑维屏等部2000余人赶来增援,张钧铭率一团一营将其
击溃之后,到前沿观察敌情,头部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33岁。

邹光远(1912—1941),原名邹宝义,蓬莱县芦洋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
庭。1938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邹光远被委任为
蓬西县三区区长。他到任后,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对敌斗争,工作出色,
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1年8月21日,他到卧龙村小学主持召开干部会议,
被驻黄城集据点日伪军包围。他不顾个人安危,以院墙为掩护,一边开枪狙
击敌人,一边指挥其他同志突围,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

秦嘉畅(1914—1941),号叙亭,蓬莱县荆魏村人。在省立第八中学和北平
山东中学读书期间,受中共地下党员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中共陇海特别支部,
任书记,受中共陕西省工委直接领导;成立陇海路车上服务团、"狮吼"歌咏
队,办起《抗战壁报》,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先后动员17名青年去吴安堡西
北青年训练班和延安学习。他对党的事业尽心竭力,常常彻夜工作,积劳成
疾,1941年病逝,年仅27岁。

张鉴明(1916—1941),蓬莱县城里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开展
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 8年,带领蓬莱城里进步青年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
1939年任蓬莱县第一行署主任。1940年被国民党顽固派高炳旺部逮捕,经中
共蓬莱县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获释后担任蓬莱县政府教育科科长,他不顾
体弱多病,为恢复和发展蓬莱县的教育事业,东奔西走,忘我工作,病情恶
化,医治无效,于1941年12月28日病逝。年仅25岁。蓬莱县政府将城里一所学
校命名为鉴明小学,以示纪念。

韩世瑛(1918—1941),原名韩荔裳,女,蓬莱县城里人。1938年参加蓬莱
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 任蓬
莱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1941年去鲁南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在返
回胶东的路上遭敌袭击,负伤后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3岁。蓬莱县政府将
蓬莱城里一所小学命名为世瑛小学,以示纪念。

张礼(1919—1941),原名杜世英,字华堂,蓬莱县遇驾夼村人。1933年考
入省立第八中学,1935年因参加抗议警察枪杀女学生徐明娥示威游行被开除。
1938年2月参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同年秋调到理琪小学
任教。1940年春调任中共蓬莱县委文书。1941年3月,张礼被委任为蓬西县三
区分区委书记。 同年7月2 1日,张礼到山北头村开展工作,被投降派高炳旺
部包围,他立即命令其他同志撤离,自己留下埋藏机密文件,遭敌逮捕。敌
人严刑逼供,他毫不动摇。8 月24日,敌人将他拉到上门家刑场,他不低头,
不弯腰,高呼:"打倒汉奸卖国贼! ""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穷凶极恶,一拥而
上,将他的头砍下,剖腹挖心。张礼就义时年仅22岁。

宋刚夫(1925—1941),蓬莱县宋家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春,
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在他的家乡艾崮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年仅13岁
的宋刚夫参加村里的儿童团组织,带领少年儿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站岗
放哨,盘查行人。5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部来到艾崮山区,宋
刚夫加入"三军" 总部少年队。不久,跟随部队西上黄县、掖县一带。1939年
冬,被派回蓬莱县,任蓬莱县儿童团团长。他经常到游击区、接敌区开展工
作,发展儿童团组织。1941年8月, 和第六区青救会会长许维卿一起到接敌
区小白家村开展工作,被盘踞大辛店据点的日伪军逮捕。面对凶残的敌人,
他们毫不畏惧。敌人问宋刚夫:"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跟着八路干?"他朗朗答道: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愿当亡国奴! 八路是抗日队伍,我就是要跟着共
产党八路军,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消灭你们这些汉奸、 走狗、卖国贼!"
敌人恼羞成怒,放出狼狗,将他们撕咬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他们仍然破
口大骂"汉奸、走狗、卖国贼"。第二天夜间,敌人将他们押到大辛店村西河
套枪杀。宋刚夫年仅16岁。

李和民(1906—1942),原名张武基,蓬莱县臧家夼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李和民被委任为中共蓬东县六区分区委书记。
1942年2月6日,蓬东县各救会在护驾沟村召开干部会议,夜宿村中。因特务
告密, 驻大黄家村的国民党县长沈伯祥带领四百余人奔袭护驾沟,将李和
民等12人逮捕,当即押至遇驾夼村,驱赶群众集会,进行"审问"。沈伯祥首
先问李和民:"你是共产党吗?"答:"我是共产党员!"问:"你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
答:"因为国民党里有反动派,他们不抗日,专反共,杀害老百姓。我参加共
产党,就是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让全国老百姓
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李和民历数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
的罪行。敌人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他仍不绝于口。沈伯祥将他押回大黄家村,
于2月13日将李和民等7人活埋。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们仍奋力高呼:"中国
共产党万岁!"

迟健民(1908—1942),原名迟受义,笔名天刑,蓬莱县莫家庄村人,出生
于贫苦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即接受新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宣传鼓动活
动。1934年6月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北师大第一附小任教, 加入中华民族
解放先锋队和左翼作家联盟。 1935年秋, 受聘山东省益都师范学院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投身如火如荼的抗日洪流。1938年2月,参
加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战日报》社
社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文化俱乐部主任、胶东军政干校教师、
蓬莱中学校长和蓬黄联中、鲁迅师范学校、胶东公学教导主任等职,后任东
海军校校长等职。1942年12月7日,日军大"扫荡",为保护群众,迟健民于荣
城县神道村被敌惨杀, 时年34岁。 迟健民平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发表
《儿童读物研究》、《儿童读物论文引得》、《我和孩子们》、《小石头的
故事》、《体罚问题》、《关于通俗文化》等大量教育论著,完成《教育学》
手稿。

宋刚(1910—1942),蓬莱县宋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8年6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蓬莱县七区中庄乡民兵教导员,组织民兵站岗放哨,
盘查行人;护送干部、接送公粮;实行劳武结合,打击敌、伪、顽,多次受
到中共胶东区委表扬。1941年8月,任蓬莱县七区区长,1942年5月调任蓬莱县
十区区长。任职期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反资敌斗争;带领区中队封锁日
伪据点,严密监视敌人;曾带领4名区中队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敌占村庄,
救出被伪军捕去的五甲村3名群众。1942年10月的一天,他在槐树庄村开会,
被驻大黄家据点日伪军包围,突围中身负重伤,落入敌手。伪军用门板抬着
他回大黄家日伪据点,他沿途大骂"汉奸、走狗",惨遭枪杀,时年32岁。

李发营(1918—1942),又名鲁生,蓬莱县下朱潘村人。青少年时期曾就读
于烟台志孚中学和莱阳乡师,1936年底毕业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后,他冲破重重障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回
胶东某部任营长,转战蓬、黄、掖、招、栖各县。后调北海军分区,改名鲁
生,任交通营营长,经常带领部队冲破封锁线进行长途通讯联系,多次出色
完成任务,升任副团长。1942年3月在蓬莱大黄家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