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63&run=13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民族英雄。
戚继光始祖戚祥因避元末战乱居安徽昌义乡(定远),后随朱元璋起兵,
战死于云南。明廷为追念戚祥开国之功,授其子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
指挥佥事。祥子斌,斌子,子谏,谏子宣,宣继子景通,景通子继光,
历6世160余载均籍居蓬莱。
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举孝廉,官至总督,教子极严。一次,戚继光偶穿丝
鞋,戚景通见后训斥道:"少年时期就这样奢侈,将来做将领必然贪军饷!"命戚
继光换下丝鞋。
戚继光自幼聪慧,勤习文武,读书之余,常"融泥作基,剖竹为杆, 裁
色楮为旌旗,聚瓦砾为阵垒,陈列阶所,研究变合"。嘉靖二十三年(1544) ,
17 岁的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当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戚继光抱定"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志向,更加刻苦学文习武。嘉靖二十八年(1549)
乡试中武举, 后被遣往蓟门戍守。嘉靖三十二年(1553)晋为都指挥佥事,设
署于登州水城太平楼前,总督山东沿海备倭事,振饬营伍,整刷卫所,清理
钱粮,严明纪律,督修海防设施,巡察海上营卫。在任期间所辖海疆肃靖,
御倭卓有成绩。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浙江抗倭,翌年任参将。他见" 各卫所官
兵大都桀骜不驯,顽钝无比",作风腐败, 乃倡议招募新军依法管束。 嘉靖
三十八年(1559)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
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他率这支军队在浙江先后取得高家楼、
龙山、缙云、乌牛、松浦、鉴云诸捷,扭转了战局。连当时妒功忌贤的兵部
侍郎、浙直总督胡宗宪也称这是"自有倭以来,未有若迩来数捷之痛快人心者",
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 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且任劳
任怨,挺身干事,诚无出其右者"。同僚们称赞戚继光"批亢捣虚,彼且畏之
如虎;除凶雪耻,斯民望之如云"," 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奉命率部入福建抗倭,大败倭寇于横屿、宁
德、福安、牛田、林墩,收复莆田;嘉靖四十二年(1563)连克兴化、政和、寿
宁;嘉靖四十三年(1564),解仙游之围,获王仓坪、蔡坡岭大捷。饱受倭寇之
害的黎民百姓编民谣颂扬戚继光的功绩:"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
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愿爷子孙绳绳兮,为
公为侯永定国家。" 倭寇也惊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入闽
后,戚继光升任总兵。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奉命北调,驻守蓟镇,总理蓟州、昌平、辽东、
保定练兵事务,节制4镇。他不辞劳苦,深入了解地形地貌,巡视防务, 有
时累得吐血仍坚持不懈。他整顿营伍,修建边墙、台堡,创成一套以城墙、
敌台严密防守,步、骑、车分合作战的战法,两千里防线固若金汤,先后击
退"北虏"多次骚扰,取得青山口、子谷、桃林、窟窿台等捷,守战得力,
北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官封太子太保、左都督,加封
少保。
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奉调广东。翌年,抱病请退,回归蓬莱故里。
戚继光为官清廉, 辞官后家道贫寒, 贫病交加, 万历十五年腊月初八
(1588年1月5日)病逝于蓬莱城,时年60岁,谥"武毅公"。
戚继光治军法纪严明,功赏过罚不论亲疏。他主张"严号令","明恩威","
擂鼓进军,虽水火不却步;鸣金收兵,虽金银不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
掳掠"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十日,率部夜袭林墩倭寇,遭倭寇前后夹击,
情势危急。哨长刘武等人不顾军令,仓惶退却。戚继光立马横刀守住路口,
斩刘武等人。刘武是戚继光的老部下,感情深厚。兵士们见刘武被斩,返身
奋战,终致大败倭寇,救出被掳百姓2000余人。戚继光有位舅父在军中任职,
"以长挟,不用命"。戚继光将其当众责罚,军风大振。
戚继光带兵,身先士卒,厉行垂范。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率部于浙
江龙山所同倭寇作战。 三个倭酋指挥800多名倭寇,舞刀呼啸,疯狂反击。
明军大乱,眼看就要全军溃散。戚继光纵身跳上一块巨石,弯弓搭箭,连发
三矢,射杀三个倭酋,接着振臂挥剑,喝住溃军,杀向倭寇,夺取了这次战
斗的最后胜利。嘉靖三十六年(15 57)春,戚继光率部行至乐清遇大雨,部伍
肃立不乱。 民邀戚继光进屋避雨。他婉言谢绝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
戚继光的言行,赢得全体将士的衷心拥戴。
戚继光视百姓如父母,常以"军民相体"教育士兵,时时鼓励官兵杀贼保
民。嘉靖四十二年(1563),"戚家军"先头部队刚到惠安县崇武所,倭寇突然登
岸。戚继光见百姓正在田里插秧,便立即下令反击倭寇。部下建议大部队到
后再战。戚继光说:"春月农郊,妇子在田,今倭得杀良民一人,即尽数斩之,
何足赎失?" 即令出击,获胜,百姓免遭屠戮。戚继光严令:有伐人树株、践
人田产、毁人房屋、 妄杀平民者,"决以军法从事,抵命"。"戚家军"所到之
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 快睹威颜者道路充塞",并"淅米而炊,扫榻
以款,士卒如大宾贵客"。
戚继光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纪效新书》、《长子心吟》、《莅戎要略》、
《武备新书》 、 《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其中,《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的两部,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宋庆

宋庆(1820—1902),字祝三,蓬莱县泊子宋家村人,清末将领。
宋庆早年落魄,弃学而耕,时而为贾,终不得志。30岁从军南下,随同
乡亳州知州宫国勋为州练长,后官至花翎游击。值捻军起于江淮,宋庆奉命
参与镇压,数十战多捷,于咸丰十年(1860)晋升总兵,敕号"毅勇巴图鲁"。
同治元年(1862),宋庆组领毅军,后屡挫捻军于河南、山东,擢为南阳镇
总兵。 同治六年 (1867) 敕赐黄袍马褂,更勇号为"格洪额巴图鲁"。同治七年
(1868)随李鸿章战于直隶,赏二等轻车都尉,授湖南提督。同治八年(1869)回
民军起义,宋庆随左宗棠驰往镇压。同治十一年(1872),赏戴双眼花翎,移授
四川提督。 光绪元年(1875) ,奉诏会办奉天军务,驻锦州、营口。光绪八年
(1882)移军旅顺口,驻守12年,修筑炮台,训练士兵,所部军容整肃,设防不
怠,为诸军之首。 光绪十六年(1890),加封太子少保。越四年,加封尚书衔。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宋庆受命帮办北洋军务,率部赴
九连城,节制各军。他声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辽东、
辽南历次战役,宋庆皆参与。太平山之战,他的坐骑被炮弹击毙,他重换战
马,继续指挥将士"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但屡战不利,败
阵失地。田庄台之役失利后,宋庆与诸将共议整军再战,力图收复失地,但
清廷已决定议和,签订《马关条约》。宋庆反对和约,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
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中日甲午之役后,宋庆被革职留任。
光绪二十四年(1898)解除处分,保留豫军30营归宋庆统领,赐名"武卫左
军",驻旅顺。是年,俄国借旅顺屯驻海军,清廷许之,命宋庆移守山海关。
俄官杜巴索福拜谒宋庆,愿以白金18万两买其营垒。宋庆正色拒之:"吾以故
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尽拆营垒而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宋庆再次帮办北洋军务,参与镇压义和团。八国联
军攻天津,宋庆撤往杨村。是年冬,移驻通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于
军中,终年8 3岁,谥"忠勤公",归葬于蓬莱城东南龙山之阳。
宋庆生前对家乡修学宫、葺试院、捐义仓、施粥厂、修桥、筑路、疏浚
河流、续修史志等公益事业多有资助。

赵鸿功

赵鸿功(1908—1931),又名赵镇东,蓬莱县巨山沟村人。蓬莱县第一位中
国共产党党员。
赵鸿功出生于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烟台先志中学(后改称东海中学),课
余时间阅读《新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 受革命
思想熏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1928年11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9年春,受中共烟台特支委派回到家乡巨山沟村,以教学为掩护,
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发展上王家村李宗元,吕家沟村邢汝海、吕永田,
巨山沟村徐士恩、赵洪渭等5 位贫苦农民为中共党员,建立起蓬莱县第一个
党小组,赵鸿功任组长。赵鸿功组织党员走街串户,开展宣传活动,培养积
极分子,发展农民协会会员,筹建农民协会。为扩大党的影响,赵鸿功带领
全体党员和农会会员,乘农村集日或庙会之机,张贴"打倒土豪劣绅"、"铲除
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穷人种,没收地主的房
子分给穷人住"、"拥护真正为穷人谋利益的共产党"、"工农兵革命万岁"等标
语,还多次将标语贴到蓬莱城里。
1929年秋,建立中共蓬莱支部,赵鸿功任支部书记。他经常组织党员、
农会会员在巨山沟村北团顶山上秘密集会,学习党的知识,介绍南方各省在
党的领导下实行土地革命的情况,发动贫苦农民抗捐抗税、反对国民党的专
制统治、反对地主阶级剥削。为把革命火种撒向县城,赵鸿功托人介绍,于
1930年春,到县城丛氏小学(后改称良弼小学)任教,并以这所学校为基地,开
展党的工作。
1930年秋,赵鸿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往烟台。翌年3月4日,押往济
南国民党监狱。狱中,赵鸿功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为掩护其他同志,承认
仅自己是共产党员,其他人仅参加农会,无其他活动,并再三声明:"责任由
我一人承担,勿涉他人!"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军法会审委员会以"加入红匪,图
谋不轨"为罪名,判赵鸿功死刑。1931年4月5日,将其与邓恩铭等22名中共党
员杀害于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押赴刑场途中,他们不断高呼:"打倒
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赵鸿功临刑前,仍向监刑官陈词:
"责任在我,与他人无关!"赵鸿功就义时,年仅23岁。

吴佩孚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莱县城里人。北洋军阀首领。
吴佩孚少时读私塾,22岁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因与乡绅"翁
爷"失睦,出走北京,以占卜、卖字为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天津淮军聂
士诚部,当勤务兵;同年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学习,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
部队任后路炮队队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
回队后被授予陆军中尉、上尉衔。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北洋军第三镇第十一
标第一营管带。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暴发,吴佩孚跟随第三镇统制曹锟镇
压山西革命军,升为第三标标统(翌年改称第三团,吴任团长),1914年升任第
六旅旅长。1916年又随曹锟入川,镇压护国军,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张勋复
辟后,与张勋部战于丰台、天坛,获全胜。1917年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
指挥,在湖南岳阳、长沙等地与护法军作战。这时,担任代理总统的直系首
领冯国璋与皖系总理段祺瑞争权夺利,吴佩孚附合冯国璋,与段祺瑞相对抗。
1918年6月,被授予"孚威将军"衔;8月,从湖南衡阳发出通电,反对段祺瑞的"
武力统一"政策,主张南北议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佩孚于衡阳通电全
国,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主张取消中日密约。同年12月,冯国璋病
死,吴佩孚成为地位仅次于曹锟的直系军阀首领。1920年5月, 不听段祺瑞
的命令,自衡阳领兵北撤,随后通电反对皖系"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7月,
直皖战起,他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大败皖军,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
政府。9月, 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副使。1921年8月升任两湖巡阅使。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败走关外。黎元洪任大总统后,
授予吴佩孚"孚威上将军"衔。1923年2月,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造成"二?七"惨案。10月,曹锟贿选总统后,任其为直鲁豫巡阅使,驻洛阳,
控制鄂、 豫、直、陕等省,得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大力扶植。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任讨逆军总司令,因直系将领冯玉
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而大败,率残部2000余人先逃至武汉,不久退入鄂豫交
界的鸡公山。192 5年3月又逃至岳州,受湖南军阀赵恒惕庇护。10月孙传芳
于江苏发动反奉战争,吴佩孚前往武汉,通电全国,自称受14 省区将领推举,
就任讨贼联合军总司令。1926年下半年,北伐军挥师北上直抵武汉。吴佩孚
的主力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中被歼。1927年,吴佩孚率残部投奔
四川军阀杨森、刘存厚,打着" 孚威将军"旗号企图东山再起。
1930年北伐成功, 蒋介石两度邀其出山从政, 因杨虎城劝阻, 未就。
1932年1月,吴佩孚到达北平,居东城什锦花园,虔念弥陀。1937年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日军利诱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长。吴佩孚以"
日本从中国撤军"为条件相拒绝,在给汪精卫的复信中表示"誓与国家生存,
同其命运"。这一时期,吴佩孚所赋《满江红》词中有"何日奉命提劲旅,一
战恢复旧山河"之句。
1939年,吴佩孚突患牙疾,高烧不退。12月4日,经日本牙医寺田施行手
术后,于当晚暴卒,时年65岁。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吴佩孚有"儒将"之称,喜读《春秋》,遗著有《春秋正识证释》、《易
箴》、《大丈夫论》、《日食参考说》等。

苏晓风

苏晓风(1915—1940),原名张尔乙,蓬莱县潮水一村人。
苏晓风自幼天资聪慧,读小学时各科成绩皆名列前茅,1934年考入北平
市镜湖中学。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踊跃参加爱国学生运
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家乡新民小
学任教,一面教学,一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联络进步教师创办《潮
水日报》,揭露日军罪行,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组织进步师生成立抗日救
国宣传队,教唱抗战歌曲,排演抗战剧目;创办民众夜校,讲演抗战形势,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训练"壮丁",讲解游击战知识和军事知识。1938年2月5日,
苏晓风带领百余人加入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先后担任第一
和第九大队政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9月,胶东起义部队统一改
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苏晓风奉命到一支刚收编的国民党地方游击
队担任教导员。到任后,他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
教育,很快改变了这支队伍的面貌。同年,苏晓风调任交通营营长, 奉命
护送去鲁南学习的地方干部。他率部展转于敌人碉堡之间,出色地完成了任
务。
1939年春,苏晓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政委。他和团长李绍
乔配合,加强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使十三团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
队伍,在历次战斗中皆表现出色。1940年12月在郭家店战斗中,十三团和十
四团担任主攻,苏晓风和李绍乔率部先后两次冲进村子,击溃日军大岛大佐
部300余名日伪军,毙、 伤、俘敌14 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20余支,
受到通令嘉奖。
1940年12月20日夜,十三团进驻掖县上庄,被日军包围。突围中,李绍
乔英勇牺牲。苏晓风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日军抬到招远。苏醒后,得知
自己落入敌手,奋起全身力气抓起一条凳子向日军砸去。日军仓促中向苏晓
风的胸部连发数弹。苏晓风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蓬莱县政府将苏晓风出生地十三区命名为晓风区,以
示纪念。

汪雅臣

汪雅臣(1911—1941),别名王景龙,蓬莱县人。
汪雅臣幼年举家逃荒至黑龙江省五常县,13岁给地主放猪,15岁当伐木
工人,后被土匪"东双胜"劫持入伙,报号"双龙"。1929年春,驻吉林东北军26
旅34团清剿"东双胜",收留汪雅臣。"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所在部队降日,
他带领八九个爱国青年携械出走,于五常县小牛河竖起抗日大旗,仍称"双
龙"。1934年春,联合其他抗日山林队,于五常县尖山子召开700多人参加的抗
日大会, 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被选为首领。1935年,汪雅臣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接受中共珠河县委改编,改番号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八军;9 月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计千余人,汪雅臣任军长。
1937年夏,为解决弹药来源,汪雅臣化装下山,冒险闯入伪军司令部,
劝说伪军邓旅长"枪口对外,不打中国人"。邓旅长当即支援其一批弹药。1939
年,汪雅臣率领百余名战士突袭山河屯山林警察队,收缴其全部枪械。然后
化装山林警察队,拜访日军守备队,乘机收缴一批日军枪支。同年6月,率
领300余名战士化装伪军,由小南门向九十五顶子山转移,途中与百余名日伪
军混合的"讨伐队"遭遇。汪雅臣谎称"我部奉命追赶一股逃往九十五顶子山的
匪徒 ",并下令部队就地架枪休息。"讨伐队"也随之架枪休息。汪雅臣乘"讨
伐队"不备,下令将其全部包围。 汪雅臣喊道:"兄弟们,没你们的事,中国
人不打中国人。"伪军缴械,全歼日军数十名。
1940年,东北局势恶化,为保存实力,汪雅臣奉命将部队疏散,化整为
零,军部仅留49人。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率军部32人宿营九十五顶子山。
凌晨, 因叛徒告密,被日伪军包围。汪雅臣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委托副
军长张忠喜带领大部人员从东南山口突围,自己带领不足10人,坚守西面山
头进行掩护。此时,敌人已抢占东南山头高地,副军长等人冲入漫岗地时,
均遭不幸。汪雅臣带人前去援救,警卫员中弹牺牲。汪雅臣胸部、腿部多处
中弹,被捕后牺牲,时年30岁。建国后,为纪念汪雅臣烈士,将他牺牲前率
部留驻的蛤蜊河子村更名为双龙村。

丛良弼

丛良弼(1868—1945),号庭梦,道号良悟。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人。民族企
业家。
丛良弼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先后在烟台、上海等地"东顺泰"商号
为店员,因勤于事业又精明诚信,被派往日本大坂川口九十六番"东顺泰"任
资方代理人,负责收购火柴向中国贩运。其时,国内火柴主要依赖进口,俗
称"洋火"。丛良弼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感到痛心。他考察了
日本的实业状况,发起组织北帮商会公所,并出任董事。大坂中华商务总会
成立后,他被推选为总理。1912年,民国初建,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
为名,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丛良弼以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出席会
议,深受启迪。1913年,丛良弼凭藉对火柴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资料的长期
积累,在济南投资20万元创建振业火柴有限公司,生产"蜘蛛"、"三光"、"三狮"
牌硫化磷火柴。当时,国内几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药头均采用冷胶,
唯"振业"采用热胶,药头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一经上市,迅速占领
了津浦路、陇海路沿线的火柴市场。五四运动暴发后,国内抵制日货运动日
益高涨,"振业"火柴出现先交款后付货的供不应求局面。1920年和1928年,丛
良弼投资60万元,先后在济宁、青岛增设分厂,所产火柴除行销国内市场外,
还供出口。至此,"振业"公司生产规模之大,资金之雄厚,工艺之先进,市
场之广阔,均为国内各生产厂家之冠。经与"丹华"、"华北"等国内火柴生产厂
家共同努力,结束了日本、瑞典火柴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国家和人民
咸受其益。
在经营火柴工业的同时,丛良弼于1923年前后于潍县创办裕鲁颜料股份
有限公司,于青岛创办胶厂、制干厂、三合板厂。
丛良弼颇具民族气节, 注重维护民族利益,所创公司命名"振业",实取"
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之意;创业伊始即规定不准外国人入股, 购置设备也
尽量立足于国内。"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青岛,多次邀丛良弼出任青岛市
市长和商会会长,均遭到严辞拒绝。
丛良弼热心公益慈善事业。1924年在家乡蓬莱出资兴办良弼小学,师资、
设备均属上乘;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先后三次获国家、省级赠匾褒扬。其
他如开办平民小学、设粥厂、施棉衣等项,赈施从不吝财。
丛良弼是青岛国际红字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会长,在任期间,出
资兴建了红字会大楼。1942年日军制造"马石山惨案"后,丛良弼出资活动,
率红字会同仁营救出抗日军民千余名。
丛良弼很重乡谊,在济南曾办"同乡会",接济乡亲。凡蓬莱人去济南,
无食宿者安排食宿,无职业者介绍职业,扶困济厄,乡人受益者甚多。
1945年,丛良弼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