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51&run=13

春节

俗称"过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时,"腊八"(腊月初八)一过,家家
户户即开始筹备过春节。"辞灶"(腊月二十三)以后,将室内外彻底打扫一遍,
称为" 扫灰"。然后,开始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太阳饼"和"圣虫"等面
食品。 腊月二十八九,贴"门对"(春联)、年画。腊月三十设供桌,挂家谱,
于院内搭天地棚,包水饺,"栽谷",在院内放木桩、撒谷草(意为给回家过年
的祖宗拴马、喂马)。此日中午设家宴,吃米饭,晚饭吃水饺。夜晚"守岁"(不
睡觉)。初一凌晨,穿新衣,摆供品,点烛烧香焚纸,放鞭炮,"接神"(于街门
之外,按一定方位烧香焚纸,"接神"进门),然后到祠堂拜祖先,到本族及邻
居家拜年。初一早饭吃隔年水饺( 腊月三十包的),部分水饺里包有钱(硬币)、
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 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
初二,到姥姥家拜年,晚上"送神"出门。初三,到岳父家拜年。此后数日,
亲朋互拜,一般中午皆设宴款待。春节期间,大部分村庄都办秧歌、排演戏
剧。旧时,农村有"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之说。建国后,过春
节仍沿旧习,但封建迷信礼俗基本废除。

人七日

正月逢七为人七日,人们以此日天气晴阴预卜身体状况:晴则身体健康,
阴则多灾多病。初七为"小人七日",预卜儿童;十七为"中人七日",预卜中年
人;二十七为"老人七日",预卜老年人。此日早饭吃糕,午饭吃面条。

渔灯节

系流行于县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
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
十三, 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
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
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俗称"过十五"。旧时,正月十二
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根茎或豆面做成许多小油灯,十五
傍晚送到坟前、祠堂、庙宇点燃,称为"送灯"。入夜,户户烧香焚纸点灯,
各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炕洞都点上油
灯,有的还在街门、厅堂内外悬挂绘有各种图案的玻璃灯、纱灯、走马灯、
谜语灯等。沿海渔民按渔家习俗到海神庙、海滨送灯,放焰火。城镇较大街
巷、商号门前挂灯,有的搭灯棚悬灯,供人观赏。建国后,农村"送灯"习俗
仍存,城镇多举行灯展。此日,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

正月十六

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蓬莱人民(特别是北部沿海农村)
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
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
场上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
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
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龙凤日

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用蒜秸或细高粱秸( 截为一
厘米左右长条)、各色彩布(剪成铜钱大圆形)用线穿成串,挂于小孩帽子上,
称为"戴龙尾"。建国后渐绝。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旧时,此日清晨,家家户户皆用草木
灰在院内、门前、场园等处撒几道圆圈,称为"粮囤子",俗语"二月二,撒灰
囤","囤"中间放五谷杂粮,象征五谷满仓。人们多在此日剃头,称为"剃龙头"。
建国后,此俗渐废。

清明节

清明节前四天祭扫新坟(三年内之坟),前三天祭扫旧坟,前两天给坟墓
添土,前一天为寒食节(此日家中不动烟火)。清明节当天,男女老幼皆外出"
踏青"。建国后,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群众团体有组织地到革命
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节",初五为"大端午节"。旧时,各家都在门框上
插艾蒿、桃枝等,在幼儿手腕、脚腕束五彩线,衣扣上挂五彩麻扎制的小扫
帚、小炊帚,意为驱瘟避邪。早饭吃粽子、鸡蛋。建国后,节日食品依旧,
其他渐废。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农民多用新小麦面粉蒸包子吃,俗语"六月六,看谷秀
(吐穗),揭开包子一包肉"。此日起,许多农家将新麦炒熟磨粉,加糖、水搅
拌当粥喝。

六月二十四

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为关公磨刀斩蔡阳的日子,常降雨,古亦称"雨节"。
南部山区居民多于此日改善生活。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俗称"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民间称织女为"巧姐姐",青年妇女多于此日夜在庭院供"巧"(将面粉、糖、
鸡蛋混合,用带有各种花果鸟兽图案的模具〈俗称"巧磕子"制作〉,然后
烙熟)等, 向织女乞巧,故此节俗称"乞巧节"。此日,居民多烙制"巧",南
部山区初六烙制;中午吃用绿豆芽下的面条,谓"吃巧芽面"。建国后,"乞巧"
活动渐废,其他习俗仍存。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旧时,居民于此日到坟地或村外
路旁烧纸祭亡灵,称为"放鬼魂"。建国后,此俗渐废,但未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人们一般于节前购买月饼,馈赠亲朋,孝敬老
人,并备自家食用。旧时,节日晚上月亮升起之后,于院中设供桌,摆上月
饼、水果等,烧纸焚香祭月,并举行家宴,品尝月饼,饮酒赏月。建国后,
祭月习俗渐废。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农家多于此日改善伙食,吃水饺或包子,并以
此日阴晴预测此后天气情况,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之民谚。

十月朔

农历十月初一,亦称"十月朝"、"月一",俗称"鬼节"。居民多于此日祭扫
坟墓。旧时,长工多于此日散工结帐。

冬至

俗称"过冬",民间有"冬大似年"之说。居民多于此日祭祖。中午吃包子,
晚饭吃水饺。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此日早饭多用米、豆、粟等8 种植物果实
混合煮粥吃,称"喝腊八粥"。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亦称"过小年"。此日晚饭时,用粘糕、糖
果等供奉灶神(供奉粘糕意为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上天后不能多说话; 供
奉糖果意为使其嘴甜,多说好话),烧纸焚香祭祀,取下灶神像烧掉,谓之送
灶王爷上天, 然后贴上新灶神像。建国后此俗渐废。

公历纪念日、节日

元旦(1月1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
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等。届时,各有关单位皆组织庆祝或纪念活动。

民间禁忌

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了"。馒头蒸裂了,忌说"
裂了",要说"笑了"。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岁,总说九十九岁。老年人去世忌
说"死",应说"老了"。中年人报年龄忌说41岁。
冬至忌推磨(磨面),腊八忌碾米,春节忌说不吉利话,俗语"冬不推、腊
不轧(读ya,即碾米),大年五更少说话"。
春节期间("接神"至"送神"之间)忌扫炕、扫地、往屋外倒水及杂物,忌借
钱,忌打、骂孩子;戴重孝者忌拜年。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看娘家的家谱,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
娘家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吃饭忌筷子放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
店铺算盘忌翻过来置放。青年忌喝瓶底酒。
探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壶煎药,用后忌送。死于外者尸体
忌进宅,须停于门外。
建房忌火日,忌子午向,街门忌冲沟、冲窗,忌四面是路。未建东厢房,
忌建西厢房。西厢房忌大于东厢房。院内东侧忌建平(顶)房,西侧忌搭"厦子 ",
俗语"东不平,西不厦"。
建国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