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749&run=13

服饰

清末民初,富裕阶层的男子着长袍、马褂、扭裆裤子(依季节分单、夹、
棉3种),二寸宽的带子扎裤腿,头戴瓜皮帽、毛皮帽,脚穿软帮圆口布鞋、
布靴。中下阶层男子多着左大襟短袄,外束腰带,直腰大裆裤子,头戴毡帽,
脚穿硬帮布底鞋。女子多着高直领右开襟镶边袄,扭裆裤,扎裤脚,脚穿尖
头木底绣花鞋。30年代前后,中青年男子平时多穿对襟短袄,始兴礼帽、和
尚头帽,猪皮底布鞋。贫苦农民冬天穿木底草鞋。女子兴穿旗袍、短袄,脚
穿软底绣花鞋。建国初,中青年男子始兴穿蓝色中山服、国防服、青年服、
尖领白衫、针织白背心,戴灰八角帽、蓝色军式帽,着胶底力士鞋、球鞋;
女子多穿蓝色列宁服,白力士鞋。80年代,西服、军大衣、呢大衣、风衣、
面包服、羊毛衫、喇叭裤、牛仔裤、鸭舌帽、尖头皮鞋、高跟皮鞋逐渐兴开。
女青年夏季着对襟丝绸短袄、连衣裙、短裙,配以高筒尼龙丝袜。
清末及民国时期,妇女喜戴手镯、耳环、戒指、头钗,富贵人家多是金
质铸造,其余多是银质、铜质。建国后渐绝迹。60年代兴戴手表,70年代手
表普及。80年代初,女子又兴起戴耳坠、戒指、项链、手镯。

饮食

主食:旧时以玉米、地瓜为主,辅以高粱、小米、小麦、大豆、豇豆、
绿豆等。中等以上生活水平人家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以玉米面饼子为主,冬
季以鲜地瓜为主,全年兼食其他杂粮做的面条、米粥、汤饭等。逢年过节、
宴宾待客多以小麦面食(面条、水饺等)为主。80年代,小麦面食成为主食。
副食:主要有豆制品、粉条、粉皮、肉、鱼、蛋、油等。肉卷以猪肉为
主,兼有少量牛肉、驴肉、羊肉、鸡肉;鱼卷以海鱼为主;蛋卷以鸡蛋为主,
兼食鸭蛋、鹅蛋;油卷以花生油为主,兼食豆油、猪油。旧时,家家户户均
淹制萝卜、芥菜疙瘩等咸菜,自制面酱、酱油,作为佐餐调料。春夏秋季素
食大葱、菠菜、菜豆、黄瓜、茄子、辣椒,冬季以萝卜、大白菜为主。非逢
年过节、宴宾待客,一般不炒菜。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鲜菜逐渐取
代咸菜,炒菜增多。
饮水:普遍饮用井水。旧时,各村均有几口公用吃水井,用水桶从井中
提取。7 0年代后,出现压水井。80年代,城里居民和部分农村用上自来水。
建国前, 少数上层人物喝茶。建国后,喝白开水和茶的逐渐增多。80年代,
机关企事业人员及城内居民已形成喝茶习惯。

房舍

房舍结构:旧时,居民一家一宅,独门独院,正房3~5间,多为坐北向
南,东侧厢房两间,西侧厢房(或敞棚)一间,西厢房北建猪圈、南建厕所,
前有院墙和门楼。富裕户为四合院。县内西、北部居民多建有后院。正房中
间一间为明间,较大,进门两侧砌锅灶,烟通过侧间土坑顺着山墙烟囱冒出
屋外;两侧房间为卧室。东厢房多为磨房或存放粮食、工具,西厢房圈养耕
畜。
建房习俗:建国前,居民建房,先请阴阳先生择基,选择吉日破土动工。
房屋盖到平口支起房架时选择吉日良辰"上梁"。"上梁"日,宾朋至亲带着红布
前来祝贺,名曰"挂红"。梁木贴有"上梁大吉"红纸联,明间"脊檩"绑一双红筷
子,缠以红布,以示吉祥。是日良辰一到,木匠在明间房架顶上用绳子往上
拔"檩条 ",同时口唱"喜歌",并抛撒小饽饽;中午房主摆酒宴,招待木瓦匠、
帮工者及宾朋。 解放后,开基、"上梁"不再择日。"上梁"仍沿用旧俗,抛撒
小饽饽改为抛糖块,放鞭炮,以示庆贺。

器具

家具:蓬莱县传统家具有大柜、小柜、匣几、板箱、罗圈椅子,多漆以
枣红色。室内摆设镜子、座钟、毛筒、茶壶、茶碗等。建国后,罗圈椅子逐
渐淘汰。70年代始兴立柜、五斗橱、写字台。80年代出现组合柜、圆桌、方
桌、沙发、茶几等。录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台灯、吊灯等家用
电器也陆续进入家庭。
炊具:家用炊具一般有生铁锅、木制锅盖、竹篦子、铁勺、木勺、铁铲、
菜刀、水瓢、炊帚、大小陶瓷盆、水缸等。建国后,炊具逐渐更新。80年代,
开始使用液化气灶、电烤箱等,炊具多改用铝制品。
餐具:居民一般使用陶瓷碗、碟、壶、杯、盅、竹制筷子等。建国后,
陶器逐渐淘汰。80年代,细瓷器、玻璃制品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