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670&run=13

民间音乐

蓬莱渔民号子:又称"登州号子",是当地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劳动中
为协调动作、抒发情感而产生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号子。它的曲调随着劳动
内容、强度和动作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以粗犷奔放、节奏紧凑有力的"宫"、"
微"调式为主,以优美娓婉、节奏和缓平稳的"商"、"羽"调式为辅。整套号子
由溜网号、上网号、拉锚号、摇橹号、撑篷号、紧橹号、上网小号、捞鱼号、
拉网号、号、爬爬号等11个部分组成,系列地反映了渔业劳动过程。
溜网号是渔民们在海滩上整网、织网、晒网、收网时哼唱的渔歌,调式
平稳、缓慢、华彩、愉快。
上网号。网具整好,搬运上船,领号者即兴引亢,协调着伙计们抬着沉
重的渔网上坡下坡、走海滩、涉海水、过跳板、登上船弦的行动,调式沉重
而跳跃。
拉锚号。拉锚时,一领众合,齐心协力。因锚有大小,流有缓急,劳动
强度不同,亦产生不同风格的锚号。大锚号沉重、平稳,小锚号轻松欢快。
摇橹号是一首短小号子。摇橹出海时风平浪静,随摇橹的大推大拉动作
一唱一合,节奏缓慢、深沉,平静安详。
撑篷号是一首大型渔号,情绪多变。开始时无须用大力,号调轻松畅快;
随着篷帆升高,须加大拉力,号调转为深沉、缓慢,力度由弱到强;篷帆升
至桅顶,揽绳收尾,气氛转缓,号调拖腔结束。
紧橹号。发现鱼群,全船伙计精神振奋,喊起紧橹号子,团结一心,紧
摇橹猛划船,破浪赶鱼群,调式急促、强烈、紧张有力。
上网小号。起网时,鱼儿活蹦鲜跳,伙计们兴高采烈,喝喊上网小号,
调式明快、流畅而又风趣。
捞鱼号。用鱼抄往船仓装鲜鱼,喝起捞鱼号子,虽然曲调简单、重复,
但生动朴素,欢快喜悦。
号。船儿满载,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摇橹返航,长领长合,号调
缓慢悠扬。
爬爬号为独唱曲,是蓬莱渔民号子中唯一的一首"羽"调式抒情动人的渔
歌。渔船返航时由船老大独唱,节奏跳跃,活泼风趣。
器乐曲:蓬莱民间传统的乐器主要有笙、管、笛、箫、唢呐、大杆号、
钟、磬、钲、鼓等。民间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俗乐、传统的祭祀礼仪乐
曲、 由民歌改编的小调、 新歌变奏曲四卷。传统俗乐主要有《春来了》、
《二凡》、《凡五调》、《小青羊》、《开门》、《双开门》、《罗江怨》、
《老僧扫殿》、《句句双》、《老虎灵》、《扫地风》、《北号令》、《满
园春》、《百鸟朝凤》等。传统的祭祀礼仪乐曲有《昭平之章》。民间小调
主要有《孟姜女》 、 《十五做媳妇》、《爬墙头》等。新歌变奏曲主要有
《北伐军歌》、《三世仇》选曲、《血泪仇》选曲、《慰劳歌》、《拥军歌》、
《歌唱二郎山》、《社会主义好》等。
演奏编制一般为6~8人:或管1、笙2、笛1、大杆号2;或唢呐2、大杆号
2、笛2、鼓1、钹1。遇盛大活动,可酌情增加人数,乐器增加大鼓、大锣、
大钹等。
县内历史较久且富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班主要有方里董家村的董家班( 二
三十年代即卓有名声,其大杆号尤为著名)、虎路线村的姜家班(以历史久远
著称)、 古城李家村的李家班(吹奏乐具古老风格)和北沟村的王家班等。
在诸多民间乐器中,大杆号独具特点。大杆号又名"招军"、"先锋"、"号
角",是一种无孔无缝、直管吹奏的铜管乐器,起源于宋代,是当时牧民和军
队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它由两节铜管构成,平时套在一起,用时拉出,长
约2.7米, 前端喇叭口直径约16厘米。吹奏时右手将号管托起,上昂45~50°
角,运足丹田之气吹响,声韵宏厚,响达数里,其音阶高低和曲调抑扬皆由
吹奏力度的大小、气口缝隙的大小和唇齿间的松紧度来控制。吹奏技巧有塌、
挑、颤、顿、滑、臌、连、粘等。大杆号的吹奏形式有单奏、与锣鼓合奏、
与吹打乐合奏,多用于民间节日娱乐活动。大杆号乐曲可分为祭祀性和娱乐
性两卷。祭祀性乐曲具有庄严肃穆、威武雄壮、气势宏大等特点;娱乐性乐
曲则具有喜庆热烈、欢快明朗、诙谐幽默等特点。
蓬莱烧纸调: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
的一种风俗性祭祀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
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
成。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
蓬莱烧纸调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
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
送神调、三棒鼓、慢板、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
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
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
蓬莱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蒲扇,使用时既是打击乐
器,又是舞蹈道具。鼓柄下端以铁条曲成3个椭圆形环,各穿3片六角形铁片,
动辄声响,使用时边打边晃,产生鼓声和铁器声交响的效果,形成特殊气氛。
单皮鼓乐主要有开坛鼓乐、三棒鼓乐、六棒鼓乐等,结合演唱腔调的急、缓、
顿、抑、灵活掌握打击技巧,以控制鼓点与唱腔和谐。

音乐创作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担任吉林测绘学堂数学教习的蓬莱人翁曾坤,赴
外兴安岭测绘国界地图,被沙俄掳去囚禁。翁不失民族气节,据理抗争,写
《苏武牧羊》词以表胸臆。
清末和民国时期,县内善音乐者多为演出戏剧和民间器乐曲演奏者。京
剧琴师高月波、曲和玉有较高的音乐造诣。民间艺班几乎遍布全县。
建国后,县文化部门配备专职业务干部、举办音乐培训班、讲座、作品
加工学习班等,培养业余作者。举办调演、会演,推动业余音乐创作的开展。
县内业余作者的音乐作品常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发表作品较多的有刘正方、
张民、宋永秋、周孝伦、宋治安等。1957年10月,由刘正方创作的歌曲《黄
莺为啥不歌唱》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获创作三等奖。1960年2月,由
协周作词、 正方作曲的《早把喜讯送北京》参加山东省职工跃进歌舞会演,
获优秀节目奖。宋永秋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至1991年,先后在
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社和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0余首(篇),获省级以
上音乐、歌词大奖赛奖16次, 代表作有词《蓬莱阁》、《畅游蓬莱阁》,曲
《校园,知识的摇篮》、《澎湖湾的外婆回来了》、《我爱松竹梅》等。
蓬莱籍音乐家宋居田教授先后在上海艺师、上海交大、成都师大、四川
艺大、山东艺院任教,所著《国乐概论》在全国音乐界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