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452&run=13

登州港位于县城北,原系天然港湾。汉元封二至三年(前109~108),汉武
帝出师朝鲜半岛,其水师船只大多经过此地,不少丝织品、铜器、铁器亦从
此地装船经海路运往朝鲜半岛和日本。三国时期,通往海外的航线基本形成。
魏国同朝鲜半岛诸国及日本交往,其一条海上通道即是从蓬莱出海沿庙岛群
岛到旅顺、鸭绿江口,沿朝鲜半岛南下,过济洲海峡、对马海峡,经下关,
过赖户内海,到达九州。南北朝时期,航路可通南北:向南绕山东半岛,入
长江口,到达南京;向北沿庙岛群岛,经旅顺,到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隋
唐时期,海外贸易活动已十分活跃。唐神龙三年(707),登州治所由牟平移至
蓬莱后,定名登州港。从登州港通往朝鲜半岛诸国、日本的航线已形成两条:
一条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
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
芝罘,再横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
登州港陆路与山东东西大道相连,直通长安,朝鲜半岛诸国及日本的来华商
贾、使者大都由登州港登陆。隋唐的使者、僧人、商贾也大都经山东东西大
道到登州港登船出海。登州港成为海、陆交通枢纽。隋代日本4次派使者到
中国, 中国派使者去日本,皆经登州港。唐代先后5次于登州港迎送遣唐使。
是时,登州与广州、 扬州、交州并称"四大口岸"。
宋庆历二年(1042)于登州港处修筑寨城(时称"刀鱼寨"),常屯重兵,教习
水战,限制商船出入,登州港商业活动逐渐萧条。
元至元十九年(1282)至天历元年(1328),南粮北调,登州港成为海运漕粮
的重要港口,舟船出入,络绎不绝,每年经运粮食二三百万石。
明初禁海,但官方海运不受禁,登州港军港地位突出。洪武九年( 1376),
环"刀鱼寨"筑城墙,称之水城。城内登州港湾(亦称"小海") 呈南北走向卡腰葫
芦形,南宽175米,北宽35米,南北长655米,水深4米余, 南端振扬门为陆
地唯一通道,北筑水门通向大海,港湾周围筑有防波堤、平浪台、码头等海
港建筑。水城除城墙外,还建有敌台、炮台、水闸、护城河等军事防务设施。
登州港不仅为明朝水师驻守的要地,而且成为明初饷辽海运基地,大批饷辽
物资、兵士、役夫从登州港启运和转运。明永乐年间(1403~1424)解除海禁,
登州港再次成为南来北往船舶的必经港和寄泊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备
倭援朝,加固水城城墙,增筑炮台,登州港通往朝鲜半岛的传统航线和通天
津、辽东及江淮沿海口岸的航线全部开通,由渤海南部、西部海运的军需物
资、兵员大都经由登州港。明崇祯三年(1630),由天津运兵8000人,携妻、子
航海抵登州。
清初禁海,登州港商船出入受到严格控制,商业活动冷落。 清康熙二
十三年(16 84)废止禁海,登州港商业活动再现繁忙景象,江、浙、闽、 广经
登州港去天津、辽东、山海关一带的船舶十分畅通;去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
的海外航线亦全部恢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再次禁海。清雍正八年(1730),
清廷允许装运赈粮的船舶进出登州港。清乾隆二年(1737)开始允许山东和奉天
的海运商船短途装运,进行贸易活动,不少商船自登州港装粮食运至天津。
清道光五年(1825),开始官督商办海运粮米,从上海、江苏启航,经登州港到
天津,登州港又兴旺起来。清咸丰八年(1858),清廷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将登州辟为通商口岸。后因水浅不能停泊大型轮船,于同治三年(1864)通商口
岸改为烟台。此后,登州港日渐萧条。整个清代,登州港作为商港,随着禁
海的变化,时盛时衰,但作为军港,则一直备受重视,常年驻守重兵。清康
熙四十五年(1706),登州港有4艘巡逻舰,战兵250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有兵舰2艘、军船六七只,战兵四五百人, 担负着东至成山头、西至大沽河、
北至北隍城海面的巡防任务。
清末至60年代中期,登州港有少量客货运输活动。其间曾于1956年10月
清淤,投资51878.92元,挖出土方15523立方米。1964年,新建的蓬莱港投入使
用后, 登州港停止使用。此后,港湾内有小型渔船停泊。1982年,水城及蓬
莱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3月, 县人民政府组织
力量对登州港湾进行清淤、修复,1000余人昼夜不息,历时3月余,清出淤泥
19万立方米, 疏竣水门外航道淤沙2万立方米,重修吊桥、码头、防浪堤和
港湾周围青石护坡。 修复后的登州港湾南北长650米,东西宽50~150米,水
深3米余,备有海上游览船只, 成为以蓬莱阁为主体的风景游览区。港内亦
有当地小型渔船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