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310&run=13

县内畜禽传染病对畜禽危害最为严重。猪传染病危害最大的是猪丹毒、
猪瘟、猪喘气病、仔猪白痢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1956年,县内猪丹毒、
猪瘟流行,共死亡猪4000余头。1975-1977年,县内猪喘气病发病11463头,死
亡1356头;仔猪白痢病发病18573头,死亡1514头;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2180
头,死亡1140头。 鸡传染病危害最大的是鸡新城疫、禽霍乱、马立克氏病等。
1984年上半年,县内鸡新城疫、禽霍乱流行,死鸡8万余只;1989年马立克氏
病流行,死鸡29327只。兔传染病主要是兔瘟,1989年9处乡镇发生兔瘟,死兔
4431只。畜禽传染病还有马鼻疽、 马传贫、猪疑似脑炎、猪肺炎、猪副伤寒、
马疑似脑炎、马腺疫、牛放线菌病、牛流感、犬瘟热、狂犬病等。畜禽普通
病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外科病。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囊虫病、马胃蝇蛆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猪蛔虫病、猪肺丝虫病、猪蚧癣病、圆形线虫病、毛线虫
病、捻转胃虫病、球虫病、鸡蛔虫病、异刺线虫病等。1968年上半年,村里
集公社宰杀猪1015头,有囊虫病猪121头,占11.9%。1982 年调查,马、骡、
驴圆形线虫病感染率分别为52.8%、41.2%、66.6%;牛新蛔虫病和捻转胃虫
病感染率分别为32%和26.7%;兔球虫病感染率为62.8%;鸡蛔虫和球虫病感
染率为15.8%和17.5%;鸭异刺线虫和蛔虫病感染率为14%和12.2%。
建国前县内无专门畜禽疫病防治组织,民间兽医仅能依靠针灸、中草药
等治疗畜禽疫病。建国后,县内成立兽医站、兽医诊所,实行畜禽疫病合作
防治制度,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培训农村防疫员和饲养员,
完善农村畜禽疫病防治网络,宣传畜禽疫病防治知识,开展群防群治活动;
国家农业部在县内委任5 名兽医卫生监督员,省农业厅在县内委任112名兽医
卫生检疫员, 并逐步完善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制度,采取以防疫注射为
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加强专业医疗队伍建设,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60年代初,对马属动物的肠便秘施行掏结术、捶结术、腹腔切开按摩等方法
治疗。1966年以后应用剖腹术诊治大牲畜各种消化道疾病。1967年县内对马、
骡等大牲畜施行四肢接骨成功。1969年始用电针、耳针治疗家畜疾病。1973
年推广骡驹溶血病的治疗方法。1978年以后施行大牲畜膀胱破裂诊断缝合术、
盲肠破裂缝合术和马属动物肠变位滚动法治疗等新技术,均取得较好效果。
至19 91年,县内马传贫、马鼻疽已得到净化;猪瘟、猪丹毒、破伤风、猪喘
气病、马腺疫、禽霍乱、鸡瘟、鸡新城疫等8种畜禽传染病得到控制; 畜禽
普通病和寄生虫病显著减少。

附:蓬莱县家畜改良站

1949年,位于安香店的县农场内设大牲畜配种站,以3头公驴作为种畜,
开展本交配种。1952年饲养种马1匹、种驴4头,全年配种210头。1957 年正式
成立蓬莱县大牲畜配种站,有种马3匹、种驴1头,开展人工授精配种,并分
管全县大牲畜配种繁殖指导业务。1967年自建授精室和粘精室,主要开展马、
驴人工授精, 全年配种268头, 受胎率74.3%。 1971年改属县畜牧兽医站。
1973年迁址于司家庄村西南0.1公里处。 1980年开始生产马、 驴冻精颗粒。
1982年停止对外配种业务, 专事生产马、驴冻精颗粒。1983年,冷冻精液配
种技术通过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鉴定,被录制成教学片,用于国内大专院校
教学。1984年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析出,改称蓬莱县家畜改良站。1985 年开
始发展肉用父母代种鸡饲养业, 向社会提供商品雏鸡。1986年研制猪冻精颗
粒获得成功, 并应用于生产。1988年开始发展肉用马饲养业,肉马供出口。
1991年,县家畜改良站占地240亩,有干部职工 176人,拥有种畜场1处、试验
种鸡场1处、肉用父母代种鸡场4处、雏鸡孵化场1处、冷藏厂1处,建筑面积
约5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生产马、驴冻精颗粒1万余粒,向社会
提供商品雏鸡350万只, 生产配合饲料8000吨;年总产值1100万元,实现利润
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