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303&run=13

栽培品种

县内梨树栽培历史悠久。清代,主要品种有红把甜梨、香水梨、顶花梨、
铁皮梨、桑梨等。清末民初引进巴梨。1917年引进黄县长把梨(后改称"山东长
把梨")。建国后陆续引进新品种。1991年,县内种植的梨树品种共20余个,以
山东长把梨、香水梨、红把甜梨、巴梨、晚三吉梨、莱阳茌梨、库尔勒香梨
为多。山东长把梨晚熟、丰产,果大而均匀,汁多,味甜酸,微香,耐储运,
储藏后呈金黄色。巴梨又名洋梨、葫芦梨,个大皮薄,肉极白细,味浓甜,
汁极多,芳香,但树、果抗病能力较弱,果不耐储运。香水梨又称甜香水梨,
树体大,寿命长,果实皮薄、味甜、芳香,耐储运。红把甜梨又称甜梨,早
熟丰产,果大,品质一般,不耐储运。库尔勒香梨1966年自新疆引进,皮薄,
汁多,肉脆,味甜,香气浓郁,耐储运,单果重50克左右。

栽培管理

清代,县内农村多在山坡或地边栽植梨树,任其自然生长。民国初开始
成片栽植,株距4.5-6米;利用杜梨作砧木,春季育苗嫁接,然后移栽;管理
粗放, 一般于春季刨地松土,冬季刮树皮消灭越冬害虫。建国后,注重梨
园管理,适时修剪、除虫、浇水、施肥,结合土质特点深翻扩穴或压沙换土。
树形多为主干疏层形、自然圆头形和开心形;进入结果期后注意培养结果枝
组;老龄大树特别注重更新复壮。以农药"1065"加乐果(或敌百虫)防治梨大食
心虫,以农药"4049"加"六六六"防治梨小食心虫,以波尔多液防治黑星病。

面积与产量

1924年,全县栽植梨树400亩,主要分布在大呼家、石门口、侯格庄、石
家庙、贺家沟等村。1939年全县梨产量达50万公斤。 此后, 县内梨园面积
大幅度增加,1961年2877亩,总产188.7万公斤。1979年4352亩,其中黄县长把
梨占36.3%, 巴梨占35.5%,香水梨占6.1%,红把甜梨占5.7%。1984年6409
亩,总产777.0 万公斤,创县内梨年总产量最高纪录。1988年增至12572亩,
创全县梨园面积最高纪录。1991年,全县梨园面积12410亩,总产454.7万公斤。

大呼家梨园

大呼家村位于县城东南49公里处平原地带,历史上以盛产香水梨而闻名。
清朝末年,村中有两户以经营梨园为主的农户,梨园面积10余亩,主要品种
是香水梨和红把甜梨。民国初年,专事大梨生产的农户迅速增多,并陆续引
进新品种。 1924年全村梨园面积发展到200亩,占全县梨园总面积的50%,
栽培品种增加马蹄黄梨、顶花梨、秋白梨等,鲜果多销往沈阳、上海、旅大
等地。建国后,梨园面积继续扩大,1954年发展到500余亩。1956年开始集体
经营果园。60年代初期, 因梨园管理不善,梨小食心虫和黑星病、轮纹病相
继成灾,1960年所产大梨96%以上是虫果。后经数年果园改造,综合防治病
虫害, 加强梨园全面管理, 60年代中期产量回升, 70年代持续稳产高产。
1979-1981年,连续3年亩产保持在3000公斤以上,总产稳定在55-95万公斤之间。
1982年总产达100万公斤。其中1.1亩高产园平均亩产10999.8公斤,创县内大梨
亩产最高纪录。1991年,全村梨园面积380亩, 栽培品种有香水梨、红把甜
梨、马蹄黄梨、顶花梨、山东长把梨、秋白梨、莱阳茌梨、巴梨等,总产20
万公斤,其中香水梨产量占总产量的80%。

石门口梨园

石门口村位于县城南41公里处,以盛产山东长把梨而闻名。清代,石门
口村盛产山梨和甜梨。1917年,村民由德达栽植黄县长把梨成功,其他村民
纷纷效仿,至192 4年,全村梨园发展到50亩,所产长把梨多销往外地。三四
十年代受战乱影响,全村150余亩梨园,每年产好果仅1000-1500公斤。建国后
梨园面积迅速扩大,梨园管理得到加强,1954年梨园发展到500亩。1960年前
后毁梨园150亩种植粮食作物。70年代末,梨园面积恢复到400亩,梨园管理
逐步趋于规范化。 1982 年梨产量达到42.5万公斤。 1991年, 全村梨园面积
1967亩,栽培品种有长把梨、甜梨、香水梨、莱阳茌梨、古根梨、马蹄黄梨、
顶花梨、谢花甜梨等,总产27万公斤,其中长把梨占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