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302&run=13

栽培品种

县内历史上产柰和林檎。柰亦称海棠、秋子;林檎亦称沙果、花红。19
世纪80年代,山上李家村民李世崇率先从外地引进西洋苹果"大金星"。1905-19
33年,韩家、大邹家、乌沟苗家、东沟刘家等村农民先后从烟台和东北引进
红玉、秋花皮、小国光、伏花皮、红香蕉、金帅等苹果品种。建国初,县农
业部门引进大国光、祝光、红鸡冠等品种。60年代引进红星、印度等品种,
并自行选育出红国光品种。80年代引进红富士、烟青、新红星、玫瑰红、金
矮生、乔纳金、秀水等品种。1991年,县内栽培的苹果品种有40多个,主要
品种有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红国光、红富士、红金丝、红玉、
大国光、秋花皮、伏花皮、新红星、印度、祝光、白粉皮等。其中,青香蕉
约在10月上、中旬成熟,单果重150-200克,致密多汁, 味甜微酸,具有浓郁
的香蕉气味;小国光10月下旬成熟,单果重150克左右, 细脆多汁,酸甜适
中,丰产晚熟,适应性强,可贮至翌年5月份;红香蕉又称元帅,9月中旬成
熟,单果重150-200克,质软致密,味甜清香,但不耐贮运;金帅又称黄元帅,
单果重1 50-200克,质细而脆,味甜清香,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红国光为聂
家村果园选育的小国光芽变新品种,果面呈全红;红富士个大皮薄色红,细
脆爽口,汁多味甜,晚熟耐贮,具有红香蕉风味;秋花皮和红金丝均称新平,
10月上旬成熟,单果重200-25 0克,长圆形或圆形,皮厚、肉白、质粗、味酸、
微香,个大色美,多销往外地。

栽培管理

苹果栽培旧时多采用乔冠稀植法, 每亩20株左右,苗木多自外地购进。
60年代果树苗木开始自繁自植,砧木多用沙果和山定子。70年代末开始推广
矮化密植栽培,每亩60-100株。
果园管理旧时一般是春季刨园一次,极少施肥、浇水。60年代以后,提
倡深翻扩穴追施有机肥料并适时浇水。80年代推广果园覆膜、覆草和滴灌新
技术,有一定增产效果。
果树修剪旧时多在春季,主要进行短截和疏枝,树形多为开心形和杯状
形。50年代开始在冬、春两季修剪,并推广具有中心主枝的疏散分层形。60
年代提倡轻剪长放,促使提早结果。70年代以后提倡树满园枝满冠,产量不
断提高。80年代,对短枝型品种加强夏季修剪,培植小型树冠。
苹果的主要虫害有食心虫、绵蚜、红蜘蛛、卷叶虫、象鼻虫等,主要病
害有腐烂病、炭疽病、早期落叶病等。过去对虫害全靠人工捕捉和套袋保果,
对病害只能锯掉病枝。40年代对病虫害开始采取药物防治措施。70年代除人
工药物防治外,开始利用赤眼蜂等进行生物防治,效果显著。80年代开始推
广使用砷平液涂刷腐烂病病疤,效果较好,全县普遍采用。

面积与产量

1933年,全县共有苹果园150亩,果树3000株,年产苹果5万公斤。1949年,
全县年产苹果45万公斤。
50年代,聂家、上薛家、郝家、道头、觅鹿夼、夏侯等村陆续开辟大面
积苹果园。1966年全县种植苹果20885亩,总产223.5万公斤。70年代,县内苹
果栽培面积达到4万余亩,苹果园面积较大的北沟、村里集等公社达3000-4000
亩。1977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到2576.5万公斤。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苹果园面积和苹果产量迅速增加。1988年,全县苹果园增至101407亩,
总产3119.2万公斤,创县内苹果园面积和年总产量历史最高纪录。1991年,全
县有苹果园91310亩, 年产苹果2393.9万公斤。

聂家果园

聂家果园位于县城西18公里聂家村北海滩。此处历史上风沙肆虐,草不
生,树不长。建国后,开始在荒海滩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林网内营造果园,
栽培苹果、 梨、杏、桃、山楂、葡萄等。1962年,苹果园第一次结果,产量
20公斤。1965年进入盛果期,总产12.5万公斤。这期间,选育出国光芽变新品
种,其叶片、枝条与小国光无异,但果实着色早,成熟后呈全红,味甜,丰
产,1971年通过国家级鉴定,正式命名"红国光",在山东省范围内推广栽培。
1975年,苹果产量达到89.3万公斤。80年代初,将老龄苹果园改造成密植丰产
园,并发展新果园,引进新品种,先后在园内修建平塘、大井、机井12个,
铺设地下管道, 配齐排灌机械, 扩大水浇地面积800亩;苹果选用红国光、
红富士、烟红蜜、胜利、烟青、新红星等品种; 大梨选用莱阳茌梨、黄县
长把梨等品种;葡萄选择佳里酿、北醇、白羽、白雅、法国兰等优良酿造品
种。199 1年果园面积1359亩,年产果品65.2万公斤。其中苹果907亩,44.1万
公斤;梨211亩,5.6万公斤;山楂、桃、杏等241亩,1万公斤;葡萄5.5 万公
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