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288&run=13

栽培品种

甘薯俗称"地瓜",境内于清代开始种植,曾是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建国前栽培的品种以皮色区别为红皮、白皮和紫皮3种。1950年引进"胜利百
号", 高产且适应性强,很快在全县普及,后因其易患黑疤病渐被淘汰。60-
70年代引进推广"华北117"、"北京553"、"遗字138"、"烟薯1号"、"烟薯3号"、"徐
薯18号"、"济薯1号"等。1981年引进推广"烟薯12号"。1982年引进推广"丰收白"。
1989年引进推广"烟薯14"(后定名"鲁薯6号")。

栽培管理

地瓜根据栽培方式可分为窝瓜和芽瓜两种。窝瓜的栽培方式是将地瓜种
块直接埋入地里,易栽、高产,但费种。芽瓜栽培须在清明前后育苗,当其
芽长至2 0 厘米左右时拔出栽植。 县内长期采用火炕育苗和阳畦育苗方法。
1955年开始推广回龙火炕育苗,1979年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增温的太阳能温床
育苗。
地瓜根据栽种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地瓜和夏地瓜。春地瓜从5 月上旬开始
栽植。夏地瓜多栽植于收获后的小麦田里,故又称麦茬地瓜。夏地瓜芽多从
春地瓜蔓上剪取。
县内栽植地瓜全部起垄并施足基肥,垄距65厘米左右,亩植五六千株。
夏地瓜一般密于春地瓜。栽后一般不追肥不浇水,田间管理主要是中耕松土、
除草和翻蔓。旧时每逢雨后皆需翻蔓,70年代以后提倡不翻蔓。1985年开始
推广覆盖地膜新技术,增产效果显著。
地瓜虫害极少,主要病害是黑疤病。1954年全县黑疤病危害严重,仅上
门家和夏侯两村就烂地瓜7.5万公斤。60年代采取以温汤浸种为中心的综合防
治措施, 并选用抗病品种,黑疤病基本得到控制。

面积与产量

1919年全县栽植5万亩,平均亩产鲜地瓜450公斤,总产2250公斤。1934年
栽植3.7万亩,平均亩产200公斤(折粮,下同) ,总产740万公斤。1949年栽植1
2.4万亩, 平均亩产120.5公斤,总产1499.5万公斤。1955年栽植9.2万亩,总产
1656.5万公斤。1962年增至21.7万亩,创县内地瓜年播种面积最高纪录。1975
年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为5651.0万公斤。此后栽植面积逐渐减少。1983年播
种7.7万亩, 亩产537公斤,创历史单产最高纪录。1991年栽植6.55万亩,总产
2986.5万公斤。
1956年,大杨家、五十里堡、王格庄等农业社丰产田"胜利百号"春地瓜平
均亩产鲜地瓜超5000公斤。1980年徐家集公社高家庄大队1.44亩"济薯1号"夏地
瓜, 平均亩产鲜地瓜3234.15公斤,创县内夏地瓜亩产最高纪录。1990年夏侯
村1.1亩春地瓜平均亩产鲜地瓜5537.5公斤,创县内春地瓜亩产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