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287&run=13

栽培品种

玉米俗称"苞米",清代已有种植,引进之初多在成熟之前煮之鲜食,后
改为成熟后收获,逐渐成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建国前种植的主要品种
有"小粒红"、"白头霜"、"红骨子"等。建国后不断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195 9年引进"金皇后", 播种于肥沃土地增产显著, 但不耐旱, 后被淘汰。
1957年引进黄县"二马牙",生长期短,适于夏播,在全县推广。1962年引进玉
米双杂交种"双跃4号"、" 新双1号"、"烟双545"、"烟三1号"、"烟三6号"等,增
产幅度较大,很快在全县普及。1972年引进推广玉米单交种"群单105 "、"烟
单2号"、"中单2号"、"丹玉6号" 等。1975年引进推广适合密植的紧凑型品种"烟
单14号"、"烟单15号"等。1981年开始推广高产抗病的"掖单2号"。1984年推广"
掖单4号"。 1986年曾引进推广中晚熟品种"丹玉13"。1991年,县内以"掖单2号"
为主栽品种。

栽培管理

玉米可春播和夏播。建国前玉米多为春播,建国后随小麦播种面积扩大,
玉米夏播面积逐渐增加,至80年代玉米的夏播比例已达90%以上。70年代始,
提倡在小麦收获前套种,增产效果显著。初期,亩播2000株左右,后提倡合
理密植,密度逐渐增加,至70年代,一般亩播4000株左右。玉米播种密度因
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如"烟单15"每亩5000-5500株,"掖单2号"每亩4500-5000株。
建国前玉米多以炕土等土杂肥作基肥,亩施1500-2000公斤。 建国后除基
肥外还增施种肥和追肥。70年代普遍追施化肥,亩施约15公斤。1975年以后,
追肥增至两次。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是间苗、中耕松土和除草。播后一个月
左右视苗情、墒情进行追肥和浇水。玉米抽雄穗时适时浇水有明显的增产效
果。
玉米的主要虫害是玉米螟和棉铃虫。50年代以前玉米螟为害严重,60年
代初始用"六六六"粉药液和毒沙在玉米喇叭口期灌心,防治效果显著。60年
代中期棉铃虫为害严重,使用"六六六"粉药喷洒穗尖,防治效果较好。玉米
的主要病害是危害叶片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当地俗称"反秸子",尚无特效药
物,多依靠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来减少病害损失。

面积与产量

1933年全县播种玉米1.55万亩,平均亩产125.5公斤,总产 193. 45 万公
斤。1945年播种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84.3公斤,总产1264.5万公斤。1949年
播种面积27.9万亩,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1402万公斤。1950年全县播种面积
达28.8万亩,创县内年玉米播种面积最高纪录。此后至60年代末,玉米播种
面积一直在18-24 万亩之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王格庄农业社1.8亩夏玉
米平均亩产557公斤。至70年代初,全县玉米总产达到5000万公斤。70年代始,
年播种面积24-28万亩。 1977年全县播种玉米28.8万亩,再次达到县内年播种
面积最高纪录。 1983年孟家大队种植的1 00亩"烟单14"平均亩产660.75公斤。
1984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485.5 公斤,总产1.3亿公斤,创县内玉米年平均亩
产和总产最高纪录。1990年小埠村1.044亩玉米亩产8 84.0公斤,创县内玉米
亩产最高纪录。 1991年, 全县播种玉米25.45万亩,平均亩产416公斤,总产
10581.7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