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a&A=1&rec=286&run=13

栽培品种

建国前种植的小麦主要品种为红糠麦、 白糠麦和扁穗麦。50年代推广"
红糠半芒"、"平原50"等晚熟高产品种,"齐大195"等中熟中产品种,"蚰子麦"等
早熟品种及县内培育的耐寒高产品种"蓬莱方穗"。1954年播种"平原50"6万亩。
60年代, 先后推广"烟农7号"、"济南2号"、"济南4号"、"烟农392"、"蚰包麦"、"
跃进8号"、"北京8号"、"280"、"白蚰包"、"济南10号"等中、早熟高产品种。1960
年引进播种"烟农7号"。1962年引进播种"济南2号"。196 4年播种"跃进8号"5万
亩。1969年播种"济南10号"10万亩。"蚰包麦"是县内第一个亩产500公斤的高产
品种。 70年代, 先后推广"烟农78"、"泰山1号"、"烟农685"、"烟农15"、"科红
1042" (后改称 "科红1号") 等中熟高产品种和墨西哥春小麦(晚熟中产品种) 。
1974年播种"泰山1号" 10万亩。1973-1976年,年播种"烟农685"都在5万亩以上。
80年代,先后推广"鲁麦7号"(晚熟高产品种)、"鲁麦13号"和"烟1604"(中熟高产
品种)、"中144"(中熟高产品种)等。198 4年播种10万亩"鲁麦13号",丰产田亩产
超600公斤。1991年, 县内播种的小麦主要品种有"烟农15"、"中144"、"科红1
号"等。

栽培管理

县内每年9月中旬开始播种小麦,10月上旬结束。
建国前,播种多用八寸木耧条播,每亩用种1-1.5公斤。建国后提倡密植,
行距缩至10-17厘米,亩播麦种9-15公斤。
建国前小麦只施基肥,很少追肥。建国后,播种时除施足基肥外,普遍
使用化肥做种肥。60年代中期推广沟施磷肥。小麦生长期间,结合浇水追施
氮肥。
建国前,县内小麦基本不浇水。建国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小麦浇
水面积逐年增多,并特别注意浇封冻水、返青水和拔节水。在麦田管理中,
提倡镇压和划锄,及时防治病虫害。60年代开始大面积药物防治小麦锈病和
红蜘蛛等,80年代始用新农药防治小麦白粉病、绵虫等。
小麦于6月中旬成熟收获。

面积与产量

民国初年,县内小麦年播种面积24万亩左右,亩产40公斤左右,总产不
足1000万公斤。建国后播种面积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54年播种面积达历
史最高纪录, 为39万亩, 平均亩产60公斤,总产2340万公斤。1958年北王村
11.93 亩小麦平均亩产565.85公斤。1988年孙陶村3.5亩小麦平均亩产651.65公
斤, 创县内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1991年全县播种小麦36.98万亩,平均亩产
328公斤,总产11850 万公斤,创县内小麦年平均亩产和总产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