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847&run=13

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龙口市)人。司马迁《史记》说他“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其列入《滑稽列传》之首。
  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和苦心,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一鸣惊人”也做为典故流传下来。
  齐威王八年(前349),楚国出兵伐齐。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赵国求援,淳于髡向赵王陈明利害关系。请其出兵。赵国当即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齐威王问其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说: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话,从此罢长夜之饮,除淫靡之风。淳于髡一生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出使不辱使命,属乱世贤臣。

徐福
  徐福,亦作徐,字君房,生于战国末期至秦时期。齐郡黄县(今龙口市)徐乡人,秦方士。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行郡县,“过黄,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至琅琊,秦始皇对这里的山川景物大感兴趣,一住就3个月,徐福对秦始皇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秦始皇采纳徐福的意见,征集数千名男女,让徐福率领到海中求仙药。一去数年不返,秦始皇非常恼怒,说:“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出游至琅琊。徐福多年求仙药不得,怕秦始皇见责,去琅琊欺骗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之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再次相信了徐福的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因急于得到长生不老药,夜里梦与不让采药的海神作战。遂下令准备捕巨鱼的网具和弓箭手,亲自带领徐福等人从琅琊出发,绕过成山头,在芝罘海上见到一条大鱼。令弓箭手射杀之。后秦始皇通海西返回,死在沙丘。徐福趁机在齐郡黄县一带筹集五谷、百工、弓箭手及数千名童男女,从黄县以北的沿海扬帆东渡,一去不复返。

太史慈
  太史慈(165~206),字子义,三国时吴国大将,曾任折冲中郎将、建昌都尉等职。东莱黄县人。其身长七尺余,美须髯,猿臂善射,箭不虚发。青年时曾任郡曹史,因郡守与州吏不睦,辞官避祸辽东。其家有老母,无人侍奉。北海相孔融虽未见过太史慈,但素钦佩其为人,见慈远离家乡,常派人带粮食衣物周济其母,胜过亲戚朋友。太史慈回家探亲时,其母提及孔融之德,太史慈铭刻在心。不久,孔融被黄巾起义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太史慈潜入城中,会见孔融,并愿意为其破敌。孔融见众寡悬殊,难以取胜,遂命太史慈去找平原相刘备搬救兵。太史慈勇踏敌营,搬回三千救兵,解孔融之围。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乡,慈去见刘繇,正逢刘繇与孙策交战。太史慈助刘繇与孙策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为避孙策军锋,太史慈与刘繇退避芜湖一带。孙策平定宜城以东后,仍督兵来战刘繇,刘繇败走,太史慈被俘。孙策敬佩慈的英武,不忍加害,亲解其缚,慈投孙策麾下,官拜折冲中郎将。不久,刘繇亡于豫章,部属群龙无首,孙策令太史慈前去招抚。孙策部属多认为太史慈去将不返,孙策坚信其义,并为之饯行。约好返回日期,后果然按期而归。
  刘表从子刘磐骁勇为祸,屡犯吴境。孙策重用太史慈,拜他为建昌都尉,令其率诸将抗击。刘磐败逃。慈曾随孙策讨麻保,箭不虚发,敌我双方都叹其神射。孙策当政时,以太史慈神威英武,战功赫赫,让其统管南方军事。41岁时战死在任上。

王时中
  王时中(1466~1541),字道夫,明嘉靖刑部尚书。黄县(今龙口市)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举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初授河南鄢陵知县,任内劝耕农桑,兴办教育、选拔人才,改进落后民俗。还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许多流移在外的百姓陆续返回家乡。
  成化弘治九年(1496年)官拜监察御史,都察京城所辖区。当地豪强欺压民众,强夺民田,增设皇庄。王上奏朝廷,逮捕有贪污行为的武职官员一百余人,此举触怒了东厂和宦官头目刘瑾。刘瑾以御诏名义捕王时中入狱。后虽释放,仍贬官铁岭卫。刘瑾被诛后,王被起用任四川按察史,右佥都御史。
  王时中任右佥都御史时,奉命巡抚宁夏。时宁夏旱灾严重,田园荒芜,地薄民穷。王积极采取措施,发动百姓平整土地,开凿汉唐故渠,引黄灌溉,数百里农田丰登,百姓免除饥饿之苦。正德十五年(1520),官拜右副都御史。住西夏的庆王不尊朝廷,为非作歹。王时中奉命安抚庆王,发现其劣迹斑斑,大胆上书朝廷,朝廷将庆王贬为庶人。后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嘉庆四年(1525)代兵部尚书时,大胆改革提督团营,选拔勇谋之士,淘汰老弱之兵。后任刑部尚书,大胆为一些正直官员平反,奏请朝廷复用。嘉靖二十年(1541)病卒,追加太子少保。著有《海山集》。

范复粹
  范复粹(?~1657),字玉坡,号清六,黄县(今龙口市)人。明万历进士,后仕泰昌、天启、崇祯共四帝,人称范阁老。历任开封府推官、河南道御使、礼部左侍郎、大礼寺丞、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太子太傅。明亡,范不仕清廷,归隐黄县城南卢山,卒于清顺治十四年,享年80余岁。
  在其为官期间,敢直言政事。明廷欲将驻守辽东的毛文龙部迁移内地,范复粹力排众议,陈明利害关系说:“海外亿万生灵谁非赤子,倘栖身无所,必各据一岛为盗,后患方深。”明廷采纳其意见。范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经常上书要求惩治贪官污吏,政声较好。曾一度出任陕西按察使,提出六条施政方针,以“任将、设防、留饷”为治标,“广屯、蠲赋、招抚”为治本,这一施政之策均得到朝廷赏识。崇祯十三年(1640),任内阁首辅。范自知相位艰难,奏请罢免。崇祯温旨慰留,并于翌年加封其为少傅加太子太傅。
  明末,后金连年入侵,辽东半岛几为金兵所占。崇祯帝调大将袁崇焕主持辽东防务,袁到职后,励精图治,屡挫金兵,辽东境内得到基本安宁,袁崇焕也晋升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尚宝卿、董懋中等人嫉贤妒能,诽谤中伤袁崇焕。范复粹主持正义,上书朝廷,抨击尚、董二人持论狂谬,终使奸佞受到惩处。崇祯十四年(1641)因病回归故里。明亡后,范先后隐居卢山、石城山。清顺治二年有诏优之,他以明朝遗臣自居,誓不与清廷合作,后卒于山林。范关心家乡教育和百姓疾苦,崇祯五年(1632),捐银百两倡修黄县学宫大殿,并代民请求郡守减轻龙山、黄山两驿站百姓徭赋。其学识渊博,尤善诗词,被《黄县志》收录的有:《海上行》、《石泉观阁成》、《卢山观》、《卢山四绝》等。

姜隐
  姜隐,字周佐,生卒不详。黄县(今龙口市)人,明代著名画家,善画人物花卉。所画人物,形象生动,笔墨秀润峭利,工笔写意均佳。明代韩昂《续图绘宝鉴》和顾炳所刻《画谱》都选有姜隐的画迹。《画谱》排在唐伯虎之次,名列第二,足见姜隐在当时画苑中的地位,明代刘少师对姜隐的“补衲图”跋曰:“构景萧寂,寄神凝逸,尝一脔有余味矣。”

贾桢
  贾桢(1798~1874),原名忠桢,字艺林,号筠堂,清咸丰年间武英殿大学士。黄县城西九里贾家村(今龙口市东江镇贾家)人。出身官宦,其父贾允升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贾桢于道光五年(1825)科顺天乡试举人。翌年中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旋擢升为侍讲。道光十六年(1836)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六子奕,晋升为侍讲学士。曾任詹士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户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经筵讲官等职。
  咸丰三年(1853),贾桢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职上疏奏请山东筹办团练,朝廷允之。为孝和睿皇后题神主,礼成,加封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兼顺天府尹。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士。同年,顺天府书吏范鹤等与户部林田科银库书吏结党营私,以钞票抵库银。贾桢受命察其弊,他秉公执法。后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工部。继而晋升武英殿大学士。咸丰十年(1860)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帝与宫人逃往热河,贾桢受命留守京师。他忠于职守,端坐天安门外,拒阻侵略军进入大内。在交涉中,贾桢义正辞严,凛然不屈。咸丰帝死后,贾桢与大臣周祖培、尚书沈兆霖等上疏,列举历代皇后协助幼帝垂帘听政的历史,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开始了慈禧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同治初年(1862)奉命监修《文宗圣训实录》,三年修成,朝廷赐顶戴花翎,为表其功。其一生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学士,先后典乡试七次,典礼部试4次,是清代掌管、权衡文卷次数多、时间长的学士。同治十三年(1874)在京病逝。清廷以其“持躬端谨,学问优长”,依照大学士例抚恤。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宣付国史馆为之立传。

王守训
  王守训(1845~1897),字仲彝,号松溪,清光绪年间武英殿协修、纂修。黄县城东逄鲍村(今龙口市兰高镇逄鲍村)人。自幼笃志好学,17岁入邑庠(县学),补廪膳生(享受官府发给生活补贴的生员)。同治九年(1870)考中山东省同治丁卯、庚午并科乡试副榜。光绪十一年(1885)考中顺天举人,翌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继授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纂修等职。任职内,分管编修《国史·艺文志》。王稽经问史,案桌积稿齐眉,日夕考核,勘误斧正,不惮辛劳。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王守训奉旨协助侍读王懿荣回乡办团练,工作干练认真,王懿荣赞其为“合郡第一”。
  王一生宦海生涯(1886~1897)不长,更多的时间是著书立说,从事教育和收藏古籍。其著述共17种,100卷。主要著作有《登州杂事》、《登州诗话》、《汉碑异文录》、《读扎笔记》、《春秋地理补考》、《韵字折衷》等。其中《登州杂事》手稿现存山东省博物馆,此书对写史、修志、资证、释疑极有价值。王在掌教登州、瀛州书院时,“教诸生治经学、修品谊”,“以浮华为戒,求诸经世实用之学。”其教育目的,以智育、德育并重,并要学以致用。其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除课堂教学外,还进行课外辅导。其书室名叫“文学天性斋”,“每月朔(初一)望(十五),辄接诸生,指正文字”,王守训也因而被誉为“时贤先声”。他“酣于著述”,“性喜聚书”,孜孜以求收藏古籍。明代张子立曾刊《唐诗纪事》,但传本甚少,王守训苦求30年以重金购得。又搜集登州各县人著述稿本、孤本数十种,均为珍籍。其家有藏书数十万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病逝,其挚友王懿荣扶柩痛哭道:“文学为士乡三百年之冠。”黄县张庭诗在《县志续录》中称王守训“天才磊落,博深而求诸实用”。

王叔鹤
  王叔鹤(1863~1912),名治芗,鸿芗,字生,号叔鹤,辛亥革命烈士。黄县(今龙口市)菜园泊村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廪贡生员,肄业太学,受国子鉴祭酒王懿荣赏识,知名京师。中日甲午战争中曾参与筹办地方团练,并创立阜林会社,倡办林业,废科举后,发起教育会,办新式学堂,先后成立开成小学和风山师范公学,闻名全县。
  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属“清流党”,与丁佛言、王景尧不畏邪恶,主持正义,时称“黄县诸葛三杰”。是时,“保路保矿”浪潮席卷全省,王叔鹤奋笔疾书,号召全省人民誓死保路保矿。并发起山东矿产保存会。他认为:“世界生齿日繁,各国均有人满之患。徒恃耕凿以营生,即下愚亦知其非计。故最大利源惟路惟矿,此两大权尽握于外人,而土人犹能生存者也?”指出路矿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义正辞严地说:“被剥削亦死,受牵制亦死,均死也,与其受他日之辱而不免于死,固不如保此日之辱而先拼一死之为愈也。”为发起山东矿产保存会,他四处奔走,竭尽全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王叔鹤积极参与山东独立运动,回乡进行光复黄县的武装起义,出任黄县民政署副民政长。清兵反扑,王叔鹤誓与县城共存亡。1912年2月11日城陷被俘,威武不屈,被清兵剖心剐胆残酷杀害,时年49岁。其苏体字很有名气,与丁佛言、田升堂等并称“黄县八大家”。著有《明夷随笔》、《涵仓寄阁诗词稿》、《游济日记》等。

徐镜心
  徐镜心(1873~1914),又名文衡,字子鉴,辛亥革命著名烈士。黄县(今龙口市)黄山馆后徐家村人。20岁考中廪膳生,后肄业于烟台毓才学堂,1902年转入济南山东省立高等学堂。190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法律。1905年8月20日与孙中山、黄兴等在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委为山东主盟人。
  1906年春归国后,与谢鸿焘、胡瑛等在烟台创办东牟公学和瑞本女校,招收爱国青年,发展同盟会员,进行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革命活动。1907年春赴奉天(沈阳),任《盛京时报》主笔。是年夏,徐锡麟、秋谨等革命志士被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北方同盟组织一直未能形成。徐镜心利用舆论阵地揭露清廷腐败,鼓吹革命,倡建共和,并与宋教仁等创建辽东支部,为东北武装斗争做了大量工作。
  1910年秋回里省亲,创办黄县农会,翌年夏去济南与刘冠三、杜佐辰创办戏曲改良社,进行革命活动。后回奉天发动东北武装举义,失利后潜回关里,在济南与丁惟汾、刘冠三、丁佛言等组织“各界联合会”,响应武昌起义。促成山东独立。1911年11月南下上海,与沪军都督陈其美议订山东战略。后由沪返烟,组建北方共和急进会,拟发兵西征未成,转大连。
  1912年1月15日,徐镜心在大连与连成基等率民军乘日轮光复登州(蓬莱)。17日发兵黄县,连克北马、龙口镇。孙中山令黄兴派沪军驰援。沪、鲁民军在黄县西南与清莱州总兵叶长盛部浴血奋战,对峙20天,后因沪军撤离,县城被攻陷,徐镜心等率民军撤回登州。
  清帝退位,南北议和。1912年3月,徐镜心去济南任参议会副议长。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徐被推选为山东支部理事长。年底当选为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袁世凯曾以甘肃都督一职相诱,徐坚辞不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害,徐镜心响应孙中山号召,不避风险,在《泰东日报》发表《驳有贺长雄共和宪法持久策》、《袁政府违法借款之铁证宣言》等文,痛斥袁世凯倒行逆施,力逼追查凶手,以谢国人。袁世凯恨之入骨,1914年3月4日将其逮捕,严刑拷打10余次,终不可夺其志。4月13日凌晨,徐镜心慷慨就义,时年41岁。1936年6月10日,国民党五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追授徐镜心为陆军上将,进行国葬。

王学锦
  王学锦(1866~1918),字厚庵,黄县(今龙口市)海岱镇马亭王家村人。1904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本村育英学校,并与张刚锋等人各捐资两千缗建楼房、校舍、膳宿室约40间。教学中参新学制,分班授课,以提倡革命新思想为主。1906年与王叔鹤组织教育会,被选为副会长。1907年任县视学。是时,地方士绅巨富反对新学,王学锦与王叔鹤等密切合作,使新学在艰难中发展。
  1909年,德人谋山东矿产,王学锦极力反对,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次年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武昌起义后,与徐子鉴、丁惟汾等力促山东独立。在黄县光复期间,王学锦在济南积极协助家乡革命。1912年任国民党山东理事,发起成立自治促进会,提倡民族团结,著有《民团臆说》。1913年当选众议院候补委员。1918年被举为众议院议员,参与重订宪法,国会迁四川后随往重庆,途中染病,不久逝世。

丁佛言
  丁佛言(1878~1931),原名世峄,初字桐生、息斋、芙缘,号迈钝,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今龙口市)宋家疃人。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丁佛言幼年聪颖好学,19岁为县庠生,补廪膳生。1904年入济南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官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学堂学习。1907年学成归国。1909年在山东政法学堂执教。翌年当选山东咨议局议员。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丁佛言与徐镜心、丁惟汾等谋促山东独立,当选为“各界联合会”秘书长。中华民国成立后,丁佛言当选为国会议员。1913年被推举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先后任审查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主编《中华杂志》,撰文针砭时政,反对专制,深得好评,但却为袁世凯所忌恨。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丁佛言再次任议员职,后任总统府秘书长。时府院不和,黎(元洪)、段(祺瑞)交恶。丁佛言就任后,极力谋求黎、段合作,未获结果。丁深感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几经权衡之后,决心辞职。1917年7月张勋复辟,丁佛言赴上海拜访孙中山,去南方游说,力促恢复国会,继续制宪。他认为若早制定宪法,则军阀政客难以肆虐。1918年旧国会恢复,丁佛言再次赴会。是时,有人提议设机制酒税。他对此议极为反感,认为当时国内机制酒厂仅数家,势单力薄,设此税后,不利于民族工业振兴,也将影响抵制外酒。丁力争数次,屡陈利弊,始得允准,使国内几家机制酒厂解脱了重扼。北京双合盛总经理郝跻卿感激丁佛言的仗义执信,嘱黄县籍经理王禹川多次以5万元的酬金相赠。丁坚辞不受,正色道:“我是为民族工业着想,并不出于私谊。”1924年8月21日因抵制曹锟贿选入狱而不屈,3月后出狱返籍,1930年初任国民大学文字学教授。
  丁佛言在从政外,不倦治学治书艺,40岁后取号迈钝,书艺日臻成熟。书法师承前人,法古而不泥于古。四体皆工,甲骨、钟鼎造诣尤深,冠绝一时,时有“南吴(昌硕)北丁”之称。丁精于研究古文字的形、声、义。由许慎的《说文部首》入手,参考古籀,探求古人造字初义。其撰写的《说文古籀补补》等著述,对文字的考释与对疑义的辩证承前启后,为研究古文字学开创了新局面。其著述还有《续字说》、《说文部首启明》、《说文抉微》、《松游庵印谱》等20余种,近百万言,但多未付梓。
  丁佛言晚年虽称不介入政争、不谈革命,但无时不为国家前途、民族兴衰而耽忧。1931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