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历节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815&run=13

农历节令俗称“四时八节”、“过年过节”、“过节令”。
  年春节俗谓“过年”。过年由半夜子时开始,人家于此刻烧香、烧纸、燃放爆竹
,名为“发纸”。“发纸”之后先由家中男子敬神拜祖,然后先在自己家中晚辈给长
辈拜年,然后由家长率领男孩,遍拜五服以内亲族人家,统称之为“拜年”。小孩给
长辈拜年,长辈当即赏“守岁钱”。拜年毕,早饭阖家吃饺子,此日饺子必素馅,其
中有若干饺子馅中包藏糕、枣、栗子、糖、钱(早年为制钱,后改为硬币)等,以吃到
钱最为吉利,俗谓谁吃到钱一年有钱花。此后,初二日往姑家、姨家拜年,初三日给
岳父母拜年。初三日夜遍祭各神,名为“送神”。初三之前不挑水,不扫地,十五之
前不做饭只饭,而且虽在旧日,这期间家中年轻媳妇尽可各处玩耍,烧火做饭之事
例由婆母担当。”十五日前,远亲好友互相拜年,俗称“走动”。
  人七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俗称“人七日”,传说为人节,其日晴和,人丁
兴旺。又传初七为儿童、十七为青年、二十七日为老年节日,各节各有喜歌诀谣,初
七日唱:“过好人七日,一岁长一尺”。十七日唱:“过好人七日,发家致富数第一。
”二十七日唱:“过好人七日,要与松鹤比年纪”。各人七日都吃面条,老人人七日
更备酒菜相贺。
  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在城镇有悬灯甚或提灯游行的习俗,因此又称“灯节”
,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节、十六日残灯的排场。在乡村,多以萝卜、胡萝卜制灯
,俗称“割灯”。黄昏时携灯至祖坟点燃祭拜,俗谓“给老祖宗送灯照着捉虱子。”
至晚,门口,各屋、水缸、猪圈、鸡窝、窗台、锅台遍燃灯盏,同时燃灯祭神祭祖。
小孩则大放鞭炮与“解闷”。太平年月,村中好事者组织“放花”,更数壮观场面。
十六日重复十五日的活动。旧时城里妇女于是日往西关罗锅桥上“走百病”。十六过
后,年节大体结束,俗语:“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就照旧”。所指饭食、劳动
等事,十六日后一如平常。至于民间娱乐等事,间或断续,如民谣所唱:“耍正月,
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
  麦子生日俗传正月二十一日为麦子生日,农家吃好饭为麦子祝寿,相传此日晴和
,当年小麦必丰收。
  二月二是日晨起农家以草木灰撒在大门口、院子里撒线成数层圆圈,在中心放五
谷,对居室一方撒梯子,用以祈丰收,名为“撒灰囤”。节日前妇女剪花布如铜元状
,串成串,并以蒜秸作间隔,名为“小龙尾”,缝在小孩帽子后,俗传可避邪。节日
不动针线,传说是日龙抬头,免伤龙眼。过年时留有一方年糕于这一天蒸食或煎食。
过此即无当年之年糕,所以乡中讽刺有的人期望一去不复返的事物时,便说:“还想
二月二那碗糕”。
  寒食冬至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民间此日有禁火风俗,传说为纪念介子推。
  清明境内清明前四日扫墓,俗称“上坟”。建国后清明日为烈士扫墓。近年一般
人也在清明日扫墓而不再行清明前四日“上坟”的古规。
  三月三俗称“新媳妇节”。节前,新婚妇女娘家便用面粉蒸制数以百计的燕子,
着色描画,千姿百态。节日,新媳妇将面燕带回婆家,遍赠邻里亲友。民间歌谣唱道
:“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三月三,送春燕。”
  四月八境内姻亲历来有按时送礼习俗,俗语为“送节令”。四月初八新媳妇按俗
送公婆一对鲜鱼,旧时送鱼必用加吉,谚曰:“四月八,加吉俩。”近年加吉鱼难得
,多用别种大鱼代替。
  药王节节日为四月二十八日。旧日新嘉乡等地有药王庙,所供药王为古代名医孙
思邈。至节日,人们赶庙会,拜药王,家有病人的,至庙烧香许愿。药店设祭拜药王
,行医的这天看病人不收诊费。
  端午节俗称“过端午”,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初五为“大端午”。端午节日
采艾、蓄艾、门首插艾、女儿簪艾,少女同时又戴石榴花,俗谚:“过端午不戴艾,
死了变个猪八戒;过端午不戴花,死了变个小疥巴。”小孩腰系桃形、虎形荷包,内
装香草,统谓之“香荷包”,又以苘缕染红、黄、绿等色扎制小炊帚、小笤帚与香荷
包一起佩带,俗信可扫除病灾保平安。婴儿于是日带五色彩线于手腕,名为“禄素线
”,用雄黄酒点耳、鼻,皆为祛邪。端午节日食品是粽子与煮鸡蛋。
  五月十三日与二月二、七月七并称为三大“雨节”,俗传此日关老爷磨刀,必有
雨,俗谚“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旧时于是日敬拜关羽庙。
  六月六旧称“晒衣节”、“晒书节”。农家于是日备新瓜果祭祖,名为“尝新”

  夏至俗云“冬至夏至面”,至日吃面条过节。时值麦收,又常煮新麦粒,用
新麦秸莛编小笊篱捞食。
  入伏农家于这一天吃面条。历来从这一天到立秋为真正夏日,洗凉水澡等活动唯
于此间不忌。
  立秋立秋日也吃面条,且以此日为夏秋之界。俗谚“立了秋,裤腿往下揪。”谓
天气从此渐凉。
  七月七俗称“七月节”,相传此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喜鹊全部上天搭鹊桥。旧
时,未婚妇女有乞巧之举。节日食品首推“巧饽饽”。“巧饽饽”用木磕子磕制,烙
熟后用红色点染,以线穿为长串,末尾或穿一个大的“巧饽饽”,或系数枚沙果子。
吃过一些,留几串挂在屋里墙上,可吃,也供欣赏。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这一天农家祭祖。
  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节日前,多以月饼馈赠亲友。节日晚上备瓜果、月
饼于庭院中祭月,阖家于院中赏月。俗以此日风清月白为吉利。关于月饼来源,地方
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老式月饼,依据传说,馅中包一小方纸,云是当年纸
上写字,相约杀鞑子。此节与端午节,除过年之外,历称“大节”,旧时商店、作坊
都于两节放假。
  重阳节节期在九月九日,又称“过九月九”,农家于这一天吃米糕,又采桑叶作
药材。
  十月一这一天各家携饽饽、供菜、香、纸到祖坟扫墓,俗称“上坟”。旧时长工
于这一天“辞场”。
  冬至俗称“过冬”,农家于此日中午吃包子。从这一天起,进入严冬,俗谓之“
数九”、“数九寒天”每过九天,谓之一“九”,交替之日,谓之“换九”。九九尽
,谓之“出九”,其日包,馅中必有荠菜。
  腊八境内节日在腊月初八日或十八日,谚曰:“腊八腊八,不是初八是十八。”
是日用多种米豆煮稀饭,名为“腊八粥”或“腊八饭”。又常于这天用醋腌蒜为小菜
,至过年时食用,名为“腊八蒜”。
  辞灶节在腊月二十三日,俗又称“过小年”。先数日从集上请(买)回新灶,灶
分神像与当年历书(俗称灶头)两部分。节日晚上祭灶神(俗称“灶爷爷”),揭
去旧灶,贴上新灶,同时换上那幅永远不换内容的对联(对联是: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供品有面条、草节与杂粮(传说灶爷爷上天骑马的
草料)、糖瓜(传说用以粘住灶爷爷的嘴,免得他上天乱说)。辞灶之后,终日忙年
,做供菜,捞圣饭,蒸大枣饽饽,蒸年糕,蒸太阳饼(圆形,周围作莲花瓣状,又饰
圣虫等于饼面上)、蒸圣虫、猪头、鱼、炸丸子、炸花鱼,做焦饼格儿。辞灶三四日
内还要择晴和日扫除居室与庭院,名为“扫灰”。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南部用箔和席
扎制供奉天地诸神的供棚,俗称“天地棚”。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年三十”。过年一切事情都必须在这一天就绪,大门
贴“对子”,畜栏贴“槽头兴旺”,室内贴“抬头见喜”,贴年画,窗上贴窗染花。
请神请祖,一一设供。黄昏时分,在大门旁粪堆上树立收获季节选留的全棵庄稼,挂
上烧纸,以备正月初一点燃,此举为祈丰年,名为“栽田”。最后,以杆草撒地,名
为“撒马草”。俗规,撒马草时由进间门起,向外撒到大门口。元旦前三日不扫除,
初三送神以后扫马草时则由大门口顺序向内院扫。除夕夜燃烛、烧纸、烧香,遍祭祖
先与诸神,名为“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