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服饰民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810&run=13

发型、帽、巾与头饰男子发型,清朝剃前额留长辫;入民国则农村兴剃光头,又
称“和尚头”,城市兴留分头、平头;50年代中期以后青年多留发,发型有分头、偏
分、大背头、大平头、小平头等;进入80年代又兴长发、烫发种种。女子清朝至40年
代,未婚时扎一长辫,结婚后绾为圆簪,40年代后多剪短发,额前蓄刘海,俗名“房
檐”,发式又有披毛、扎把、飞机头种种;50年代时兴双长辫,60年代末有羊角辫、
扎刷、五号头等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型多样化,马尾辫、烫发、爆炸型、钢丝头
时时变换,城乡已无区别。儿童发型有压囟毛、钻天锥(向上扎一小辫)、扎抓髻等多
样。
  男子用帽清时有红缨帽、瓜皮帽(俗呼为“瓜撇帽”)等,民国后通行礼帽、毡帽
(俗称“毡帽头”、有耳者称“三块瓦”)、冬季富人用水獭皮帽、少年用带耳棉帽,
俗称“火车头”,老人用自制棉风帽、撸头帽(或称“老头乐”),夏季草编礼帽名为
“凉帽”、遮阳遮雨通用草帽子。抗日战争期间年轻人戴仿军帽,50年代后与干部制
服配套戴有舌“干部帽”;女帽清末民初有勒子(又称“昭君帽”),其后中老年妇女
冬季多用“老婆帽”(有绒帽与头绠帽子两种)、个别也用棉风帽。“文化大革命”期
间少女多戴绿军帽。童帽有虎头帽、牡丹帽、铃铛风帽等样式;本地男子不用头巾,
唯赶大车的用蓝布一方裹头披肩,用以遮风遮尘遮雨,亦成一时风尚。女用头巾,旧
时只黄水河东诸由观一带已婚妇女用羊肚子手巾裹头。进入50年代,流行方形头巾,
冬季又常用围巾(俗称“围脖”)代头巾,其后又有纱巾、披巾种种。头饰仅用于女性
,扎长辫时用红头绳,俗称为“头绠”,绾簪用发网,俗称“网儿”,用小簪,剪短
发后用头卡子,50年代后时兴扎纱头巾,近年则有花、球种种小饰件。
  上衣男子上衣,清朝典型的上衣为长袍马褂,以后有棉袍,皮袍、夹袍、大褂、
大氅,短上衣统称为袄,有大棉袄、小棉袄、小夹袄之分,单衣称为小褂。数十年间
,棉衣以半大对门袄为主,长及膝上,左右做抄手布袋,单衣以对门小褂为主,左右
襟有布袋,左上方做小布袋。至50年代后渐渐风行中山装,俗称“干部服”,冬季常
又配以大衣、小大衣,衣多棉制,唯领用皮毛或用站绒。夏装除衬衫之外又有半袖“
香港衫”等样式。其他男用上衣尚有棉背心、棉坎背、毛衣、背心(俗称“汗溜儿”
)。80年代以后渐流行西装、牛仔、风衣、鸭绒衣、呢子大衣种种。女子上衣有旗袍
、棉袍、大棉袄、小棉袄、背心、毛衣、卫生衣、大襟褂子。50年代有列宁服,学习
苏联连衣裙称“布拉吉”。“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女尽着绿军装。进入80年代则牛仔
、羽绒、羊毛衫与各地相同。童装旧时有道士袄、棉官倒、斗篷、百家衣等。
  下衣男子旧时通行接腰大裆裤子,通常夏装青裤绱白腰,冬装裤腰极厚,高可齐
胸,乡语状人不善言语“嘴笨的象棉裤腰一样”,极言此种裤腰的笨拙厚重。穿大裆
裤,用裤腰带扎束,扎前需打一折,少儿始学“结裤子”,颇不容易。其他,裤头称
“裤衩”,无裆裤名为“套裤”。50年代后,制服裤子取代大裆裤,先后有鸡腿裤、
喇叭裤、牛仔裤、筒裤等变化。女子下衣,清末有百褶裙、石榴裙、红裙,以后则一
律穿裤,有棉裤、夹裤、单裤之别,50年代裙裤并行,60年代裙子绝迹,70年代末复
有裙子出现,有筒裙、短裙、裙裤、牛仔等名,但各处一样,非本乡所独有。儿童下
衣为开裆裤子,有连脚裤子、背带裤子等样式。长大后不再穿开裆裤子称为“搿∩”

  足衣男子足衣有鞋有袜,60年代前鞋袜以自制为主,购买为辅,60年代后则购买
为主,自制为稀见。男鞋从前有布鞋(俗称“便鞋”、“和尚头”)、三叉子鞋,冬季
自制棉布鞋称“夹门靴子”(有单门、双门之分)。购买的男鞋有力士鞋、球鞋,冬季
有芦花草鞋,蒲子帮木底的“嘎哒”,猪皮缝制的“绑”。男童鞋有“老虎鞋”。拖
鞋俗称“鞋革 ”,木拖鞋名为“嘎哒板”,男袜自制的有布袜子、皮袜子,其中的
狗皮袜子正反皆可穿用,所以俗语说“狗皮袜子,没反倒正”。机织袜子俗称“洋袜
子”,从前人家买到新袜往往先在前头后跟用布绱底,以后也常常再补,补袜子成为
家庭妇女的常事,补袜子所用工具为木制“袜子撑”。女子在20年代前裹足(俗称“
包脚”),裹足妇女穿用的鞋称“小脚鞋”。小脚大脚先前多穿绣花鞋,50年代后绣
花鞋绝迹,80年代起风行高跟鞋、旅游鞋、运动鞋种种。小脚妇女用长带裹脚,名为
“裹脚布”,大脚妇女通用花袜子。
  其它饰物男子腰携手巾,手拿扇子,30~40年代阔绰人提手杖名为“文明棍”,
有手杖中藏刀用为自卫的,名“二人夺”。抗日战争时期有扎皮带打裹腿者,表示进
步也表示时髦。其他如戴眼镜、镶金牙(非为补齿)、戴手表、烟带荷包,虽为实用,
也为装饰。“文化大革命”期间,胸戴毛主席像章、随身带《毛主席语录》也成一时
风俗。80年代中期,则打火机、名片盒、水晶镜种类渐多。女子饰物有头戴绒花、耳
环(俗称“坠儿”)、手镯、花手绢、洋伞、戒子(有“溜子”、“扳指”之分)。进入
80年代时兴项链,且化妆品日益繁复,不可胜数。儿童饰物有手镯、脚镯、长命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