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副业生产民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800&run=13

豆腐坊用“水磨”推豆为“粕”,滤汁为“豆腐浆子”,其余为“豆腐渣”,煮
豆浆至沸,加卤或石膏成豆腐。其产品有豆腐浆子(豆浆)、豆腐皮(腐竹)、浆豆腐、
硬豆腐、千层豆腐(豆腐皮)等等。
  粉坊粉丝当地称为“粉条”,20~30年代出口时又称“粉干”,作坊之内又简称
之为“粉”。其原料上品为绿豆(做成称“绿豆粉),下品为地瓜(做成称“地瓜粉)。
开业多请“粉匠师傅”,一切操作均由师傅操持。其工序为烫豆、推粉、做粉团(一
斗绿豆做一个粉团,因此民间表示粉坊规模多以做几个“斗”为标准)、打糊、搅面
、漏粉、流水、浆条、搓粉、晒粉、打包种种。做粉所余浆渣,俗称“粉浆脚子”,
可作饲料亦可作肥料。
  油坊多于冬季开业,以黄豆为原料的,名豆油坊,成品为“豆油”,余渣称“豆
饼”,又称“马”。以花生为原料的名花生油坊,成品为“花生油”,简称“生油
”,旧时称为“长果油”。余渣名为“花生饼”、“生饼”、“长果饼”。以芝麻为
原料的,名为香油坊,成品名为香油,余渣名为“香油脚子”。香油坊又常作“麻汁
”。从业人员统称之为“油匠”。
  条编以树条编制各种生产、生活用器物,当地称“编筐编篓”,编成出卖则名为
“条货”。树条不去皮即用于编织,名为“黑条”,其制品有大车上用的“粪帘子”
、小车上用的“偏篓”、装菜用的“花笼子”、抬重物用的“抬筐”、装粪土用的“
粪筐”、装柴草用的“黑条篓子”、用为役畜驮具的“驮筐”、场上用的“装篓”等
等。树条去皮以后用于编织称为“白条”,其制品有用以装果品的“二篓子”、用以
走亲、赶集、盛饭食用的“元宝篓子”(亦称“白条篓子”、“饭篓子”)、家常用以
盛食品的“小筐”、“笊篱”、作儿童玩具的“小篓”(或称“耍篓子”)等等。另有
一种以去皮柳条(俗称“红皮柳”或“莱阳柳”)为原料的编织业,俗称为“编笸箩簸
箕”,工艺为麻扎条编,其产品有大小笸箩、大小簸箕、升、斗、水斗、“疤瘩篓子
”、柳条箱(俗称“柳条包”)等等。市内有以条编闻名而于村名之上显特色的,如石
良镇的“筐柳家”、北马镇的“簸箕栾家”。
  草编境内草编先前多不成“业”。偶有以麦草作草帽、蒲扇,以玉米皮(当地称
“苞米皮子”)拧(编)“蒲垫子”者,多为自用。自60年代由本市发源兴起玉米皮编
(乡间俗称“编篮儿”),很快发展为一项重要的以出口为主的副业,其产品有三大类
:一类为各种草地毯,通称为“地毯”;一类为各种花色的草提篮,通称为“提篮”
;一类为茶垫、坐垫、草席、果盒等日常用品,通称为“杂品”。
  抽纱绣花抽纱产品总名为“做花边”,产品则名“花边”,境内主要流行抽纱绣
花(俗名“绣花”)和钩针产品(俗名“钩花”)。丰仪乡黄城阳村周近流行“棒槌花边
”,其风俗与栖霞县相近。抽纱产品的设计、收购由绣花厂经营,其制作散在各村镇
。绣花厂下乡订作,名为“撒花”,乡间集中的作坊则称为“绣花房子”。旧时尚有
“熟皮子”、“打线”等副业,今已不存,仅有数村名还昭示着昔日该村副业的特色
,如“狗皮集大王家”、打线宋家”、“打线徐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