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772&run=13

疫情同治《黄县志》载:“道光二十六年春夏大疫,幼孩夭殇无算。”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秋,境内霍乱流行,死亡3000多人。1919年秋,境内霍乱病流行长达2个月之久,全县死亡16234人。时发病最重的丰仪乡西店村,全村730人,患病400余人,死亡330人,占总人口的45.2%。发病较轻的石良镇,死亡率也高达4.2%。1934~1948年,天花、肠炎、回归热等疫病时有流行。
  建国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痢疾等14种传染病时有发生。1952~1954年,境内天花、回归热病绝迹。1955年,全县传染病发病者达4187人。1973~1978年,白喉和脊髓灰质炎病被消灭。1980年,全县传染病发病者1905人。至1985年,麻疹、乙脑、斑疹伤寒、伤寒及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疟疾、传染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是年,全县传染病发病者1480人,1990年降为388人。

1919年黄县霍乱病流行一览表

┌────┬───┬────┬────┬───┐
│乡镇名称│总户数│总人口数│死亡人数│死亡率│
├────┼───┼────┼────┼───┤
│龙口镇 │2280 │8920  │512   │5.7% │
├────┼───┼────┼────┼───┤
│中村镇 │3570 │13848  │704   │5%  │
├────┼───┼────┼────┼───┤
│海岱乡 │4165 │16660  │1012  │6%  │
├────┼───┼────┼────┼───┤
│黄山馆乡│2030 │8980  │797   │8.9% │
├────┼───┼────┼────┼───┤
│北马镇 │6567 │23605  │1923  │8.1% │
├────┼───┼────┼────┼───┤
│大陈家乡│4021 │15735  │701   │4.5% │
├────┼───┼────┼────┼───┤
│芦头镇 │4247 │19077  │1218  │6.4% │
├────┼───┼────┼────┼───┤
│新嘉乡 │2800 │11200  │672   │6%  │
├────┼───┼────┼────┼───┤
│乡城乡 │4220 │19150  │898   │4.7% │
├────┼───┼────┼────┼───┤
│羊岚乡 │3092 │14411  │756   │5.2% │
├────┼───┼────┼────┼───┤
│诸由观镇│3422 │13260  │778   │5.7% │
├────┼───┼────┼────┼───┤
│兰高乡 │3051 │12240  │597   │4.9% │
├────┼───┼────┼────┼───┤
│东江乡 │4360 │18921  │794   │4.2% │
├────┼───┼────┼────┼───┤
│城关镇 │5354 │26770  │1221  │4.6% │
├────┼───┼────┼────┼───┤
│下丁家乡│1775 │8421  │687   │8.2% │
├────┼───┼────┼────┼───┤
│七甲乡 │1180 │6280  │423   │6.7% │
├────┼───┼────┼────┼───┤
│田家乡 │1149 │5544  │479   │8.6% │
├────┼───┼────┼────┼───┤
│丰仪乡 │1431 │5333  │774   │14.5%│
├────┼───┼────┼────┼───┤
│石良镇 │3689 │16950  │714   │4.2% │
├────┼───┼────┼────┼───┤
│文基乡 │3228 │10215  │574   │5.5% │
├────┼───┼────┼────┼───┤
│合计  │65631 │275520 │16234  │5.9% │
└────┴───┴────┴────┴───┘

疫情报告50年代,全县建立起县、区、村3级医疗传染病情报告制度。县内中、西医务工作者及检验、检疫人员和赤脚医生均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人,要逐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城镇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人,城镇、农村分别于12小时、24小时以内报出疫情;发现暴发性疫情,应尽快报告。

疫情报告网示意图

防治副霍乱病防治:建国后,将霍乱与副霍乱(02)定为甲类急性传染病,与鼠疫、天花并列。1963年,县卫生局、防疫站均设专人管理疫情。县医院和龙口医院设立肠道门诊,并组织成立副霍乱病医疗队。1964年,全县成立3支医务队分赴港口码头和沿海农村,为渔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和饮食服务人员注射副霍乱疫苗6491人份,为9处公社499村居民注射385667人份。1965年,全县肠道门诊采样粪检2145人份,抽检海水5份、井水6份、公厕89份、乘船旅客37664人次,为沿海5处公社居民注射疫苗124767人份。至1982年有效地控制了副霍乱病流行。
  1983年9月,东江建筑公司采购员由枣庄染病回乡。经龙口检疫站检验为副霍乱病带菌者。黄城副霍乱病抢救机动队奉命前往病者村庄,立即封锁全村,隔离病户,全村进行消毒,村民人人服药。同时龙口工地全部人员也服药预防,杜绝传染。
  狂犬病防治:1952年9月,六区6个村有31人被狂犬咬伤致病。黄县防疫工作委员会得到通知后,由卫生院林鹤亭院长率领医务人员赴六区进行紧急救治,无人死亡。并给群众注射狂犬疫苗,将8只病犬击毙,对群众进行防治教育。1981年开始接种新狂犬疫苗。

其他传染病防治:1934年3月,黄县民众教育馆与商会联合免费施种牛痘,共种牛痘7297人。同年7月,黄县临时防疫救济会成立。会内备有赤痢血清、霍乱疫苗、霍乱伤寒混合疫苗、百日咳疫苗、白喉抗毒素等10余种药品,用来防治每年夏秋两季易流行的传染病。1946~1949年间,黄县的牛痘接种以县公立医院为主,组织地方医生共同进行。1949年全县共种牛痘11949人。
  建国后,传染病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县卫生部门积极进行预防接种工作。1950年推行牛痘疫苗接种工作,当年共种牛痘35924人。1952~1957年先后开始接种鼠疫菌苗、卡介苗、白喉类毒素、伤寒二联疫苗及乙脑疫苗等。1962~1967年开始接种霍乱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及麻疹疫苗。1978年为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县人民医院特设传染科。1979年县内又开始接种流脑疫苗。从1980年起,全县7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使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按所规定的免疫程度有计划地进行接种,并建立免疫卡、册制度。1987年,全市计划免疫建卡率达到100%,“四苗”(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覆盖率达到95.0%。同年,龙口市成为全国首批计划免疫达标市和烟台市防疫工作先进单位。至1990年,全市“四苗”覆盖率达到95.7%,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64.9/10万,比上年同期下降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