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专业剧团演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727&run=13

京剧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中名伶出京避难。小叫天谭小培(老生)和名老旦龚云甫曾来黄县演出,旋即回京。从此,京剧在黄境广为流传。20年代初则有专营戏班出现。当时福到(王吉邦)班与房老旦(房巨川)班方圆几十里有名。后又有刘贵班、李丰顺班、孙双贵班,每班50至70人不等。不久,演员散归到福到班和房老旦班。30年代初,两班形成交锋对垒。这两个戏班除在黄城、龙口唱园子戏外,还在山区僻乡为许愿、求雨、庙会唱野台子戏。有时也为赈灾义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县政府为接济义军救济入关灾民,调用两戏班与特邀名伶碧琴芳、张丽云、娄雅儒等于老体育场(现公安局处)合作献艺。1937年春,于政府大院二次赈灾义演,特约名伶齐玉楼、宗子衡、韩宝春、黄宝岩等。抗日战争爆发,梨园子弟生计萧条、困厄。有的改行谋生,有的参加革命。1939年黄县沦陷,龙口天宫大戏院演员卢继诰、卢继训、朱瑞祥等8人忍痛焚烧戏院随我军撤出龙口,进入山区根据地组织演出。此即胶东前线剧团前身。1948年,黄城、龙口的部分演员以鼓师韩雨亭为团长组建成黄县新新京剧团。主要演员有于华亭、温玉良、刘砚侬、孙辅亭、吕春亭、康积厚等。建国初期,京剧振兴,剧团时常赴农村、邻县巡回演出。李云生的武生戏,刘翰秋的青衣戏,功底较深,小有名气。1956年2月,黄县新新京剧团转为县办大集体。1959年1月,因合县并入蓬莱京剧团。自此,黄县再未设专业京剧团。
  外地京剧团及流动演员也经常来黄县演出。30年代有文武老生贵少卿、麒派须生翠婉茹(女)、谭马两派须生周啸天、海派文武老生王洪福等。1935年,周啸天来黄献艺,表演功底练达,唱腔珠圆玉润,一时街道市廛增添谈论雅趣。文教界赠予锦旗两面,一绣“敲金戛玉”,一绣“雪影慧声”。50年代初,有山东京剧团、青岛京剧团、德州京剧团、滕步云剧组、赵松樵剧组、金碧玉剧组及演员小白玉艳、毕谷云、刘岩朋、张宗南、筱筠青等先后来黄演出。青岛京剧团由言少朋主演的《屈原》、《文天祥》形象逼真感人,对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一定作用。有识者开始研讨《楚辞》与《正气歌》。自50年代末,少有来黄演出。1986年,陕西省京剧团著名裘派演员尚长荣来黄作巡回演出,因喜好京戏者不多,上座较少。
  吕剧20年代,农村始有“坐腔扬琴”说唱形式。建国前后,农村业余剧团排练剧目开始登台表演。吕剧以其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浓重,深受群众欢迎。1962年1月黄县恢复原治,原蓬莱吕剧团分属黄县,称黄县吕剧团,从此始有专业剧团。全团40余人。1976年达70余人,学员20余人。主要演员有袁克萍、袁丽娜、赵荣山、陈丽娟、邹中利等。演出剧目分现代戏和传统古装戏两类,辅之少量其它形式的小节目。多在县城、乡镇活动,间或到邻近县市演出。1963年冬,吕剧团去青岛演出《双玉婵》一戏,历时两月余,场场暴满,轰动一时。连不接待县级剧团的永安大剧院和海员俱乐部也破例邀请演出。1964年1月,黄县吕剧团被编入山东省拥军慰问团青岛分团,为青岛驻军慰问演出,受到部队首长赞扬。又应济南军区邀请,在青岛为朝鲜军事代表团演出《丰收之后》,受到朝鲜友人朴成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杨成武、杨勇、杨得志接见,朝鲜友人还赠送了花篮。1978~1981年,黄县吕剧团先后去大连、金县、营口、淄博等地演出。《不准出生的人》、《蝶恋花》、《江姐》等剧被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双玉婵》一戏被灌制成唱片和录音带发行全国。黄县吕剧团自建团以来,剧目演出和经济收入出现两次盛期:一次为1964年前后(1964年演出313场,观众29.6万人次,收入4.6万元);一次为1980年前后(1980年演出347场,观众33.9万人次,收入8万元)。
  1985年春节,山东省吕剧团著名演员郎咸芬、林建华率团来黄城及诸由观镇等几个乡镇作巡回演出。进入1990年,由于电视普及到家庭,专业剧团演出和上座大为减少,吕剧团由财政补贴部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