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业余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702&run=13

农民业余教育1941年12月,根据地建冬学269所,妇女识字班1075个,学员男10008人,女3633人。在敌占区以训练保甲长为名建冬学213所。1942年12月,日伪军拉网“扫荡”胶东根据地,黄县冬学受到影响。1943年,南部根据地冬学转入常年学习,每个行政村设夜校1所,多由小学教员兼课。政治课占教学时间60%,识字课占40%。1944~1945年,冬学配合“减租减息”与“反奸诉苦”运动进行教育。全县先后办起夜校558所,妇女识字班556个,成人学习小组3206个,青年学习室177个,干部学习队52个,读报小组174个,还有老头组、老婆组等。参加学习人员,男34437人,女27950人,共62387人,教识字的小先生1070人。国民党军进攻胶东期间,冬学曾一度停止。1948年期间冬学开始恢复。1950年1月,有614个村恢复冬学,占总村数688的89%。是年,全县有夜校595所,学员14565人;妇班568个,学员28100人;青年学习室116个,学员2628人。
  1951年4月,县文教科研究规划冬学转常年民校的方法与步骤,按农闲集中、农忙分散的原则,妥善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采取以劳力换智力的办法改善民师待遇。是年,全县有335个村转入常年民校学习,学员18104人,民师407人。1955年,全县常年民校共办起识字班、初级班、高级班、记工班、自学班2666个,学员达33109人。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农民业余教育采取集中班、炕头组、地头小组、个别包教等多种形式,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1958年,在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中,兴办业余中小学,全县5321人入业余小学,2283人入业余中学,全属晚班。
  60年代初,全县有2万名中小学毕业生回乡生产,县业余教育委员会指导公社、大队举办业余初等技术学校,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1963年,全县有扫盲班92个,业余小学班295个,业余初中班485个,业余高中班1个,业余初等技术班9个,业余中等技术班1个,会计班34个,干部经营管理班2个,自学组56个,政治学习班21个,学员共计19695人。1965年,业余学校学员达68095人,其中参加高小班、初中班、高中自学班近3万人,参加毛主席著作学习的2万余人。参加农机、果林、会计、卫生等技术班学习的约7000人,设业余学校的大队484个,占大队总数的80%。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603个大队皆办起政治夜校,主要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1978年后,全县农民业余教育重点转为科学技术教育。1984年,全县办农民业余学校253所,办学村占总村数的41%。开设专业班有农机、果林、苗圃、蘑菇、电工、财会、缝纫、土建等共283个,学员近万人。
  职工业余教育1950年,黄县政府成立机关学校,张馨亭任校长。学员20多人,来自邮电局、卫生院、人民银行、胶东药房、大隆酒厂等单位。按成绩编为高、初级两个班,开设语文、算术两门课。这是建国后的干部、职工业余教育的开端。
  1953年,在龙口办速成识字班和文化班各1个,学员80人;在黄城强国铁工厂(现山东油泵油嘴厂)办文化班5个,学员187人。教材是职工语文、算术和识字课本。至1956年,业余文化补习班发展到34个,学员1882人。1957年,根据“积极发展,力求正规,提高质量”的方针,全县办起干部学校2所,职工学校5所,区级供销社办学16所,学员3300人。1955-1957年,扫除干部职工文盲810人。1958年,全县职工和手工业者中的文盲基本扫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关学校停办。1975年,县委县政府推广上海机床厂的经验,全县企事业单位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40所,学员2700多人。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偏重于政治学习。经整顿,1979年仅剩厂矿办的1所,学员17人。同年,县总工会办业余初中10所,学员430人,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66人。举办业余大学1所,学员162人,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0人。1982年8月,黄县职工教育办公室对全县范围内青壮年职工(35岁以下和1968~1980年期间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初中文化摸底测验,参加职工9097人,三科及格者1650人,占参试人数的18.14%。工厂企事业部门为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相继办起粮食职工学校、二轻职工学校、供销职工学校、一轻纺织工业局职工学校、物资职工学校、水产局职工学校、第二工业局技术学校、建筑职工学校、交通职工学校、卫生进修学校、经委职工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11所,专职教师56人,兼职教师135人。1985年,全县万名青壮年职工补习初中文化课和初级技术课结束,累计合格率分别为83%和65%,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指标。有978人参加高中函授学习,1987年毕业。1988年各职工学校教学转入职工单项技术培训。
  扫除文盲运动1952年12月,黄县成立扫盲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确定“典型试验,由点到面,稳步前进,既速又成”的工作方针。1953年上半年,全县举办速成识字班18个,学员468人。下半年又办起扫盲速成字班3个,学员67人。经过学习,文盲学员能识500多字,半文盲学员能识1000多字,并会写简单的书信。1955年,全县速成识字班发展到近千个,学员3360人,90%以上学员摘掉文盲帽子。
  1956年,县委加强领导,宣传部长任扫盲办公室主任,教育科长、团县委宣传部长任副主任。同时各区成立扫盲委员会,全县组成3万人的工作队,组织7万多名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至1957年底,全县共扫除文盲10893人。其中扫除干部职工文盲810人,农民文盲10083人。1958年提出“苦战百日,大量突击,决战半年,扫盲毕业”的口号。县人民委员会专发通知,全面发动,采取包教包学、送字上门的办法开展扫盲运动。文盲入学33461人,入学率达90.7%,经百日学习,大部分文盲摘掉帽子,但也有回生现象。
  三年经济困难期间,扫盲工作停顿。1960~1975年,文盲回升,又新生文盲。1975年,全县少年文盲61人,青年文盲2459人,壮年文盲8648人。县、公社设专职业余教育干部,生产队设专职民师。建立扫盲档案,对全县10168名文盲、半文盲登记造册,采用扫盲班、炕头组、送字上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1976年2月,经县检查验收,全县青少年、壮年总数中非文盲达到99.3%。
  1983年11月,烟台市委要求于1984年扫除12~40岁文盲、半文盲,实现无文盲市。时全县有文盲半文盲1773人,县工农教育委员会采取“四包、四定、四落实”扫盲措施,1984年底,全县12-40岁文盲半文盲全部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