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典型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690&run=13

黄县公立第一育英学堂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王学锦(字厚庵)留日归国,在海岱马亭王家村创办黄县公立第一育英学堂,附设速成师范班。与张刚峰及其兄王程九、弟王赞卿各捐资两千缗建设学堂。学堂为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每层7大间,中间为办公室,侧间为教室、图书室和实验室。楼前设1000平方米的操场,两侧各建厢房15间,用做伙房、食堂、仓库、宿舍、女子班的实习室。操场正中铺甬道通连校门和楼房。校门上悬“黄县公立第一育英学堂”匾额,甬道阁楼上悬“人材渊薮”匾额。
  育英学堂是一所两等小学堂,初小4年,高小3年,春季始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考试入学日。初小学生多是马亭社十几个村富裕家庭的儿童,高年级学生来自黄县各地及掖县、招远的部分地区。课程设国文、算术、修身、音乐、体操、图画、书法等。高小增设理化、史地、英语等。该校以教育救国为办学宗旨,提倡新学,宣传革命,培育建国人才。历任校长有王日春、牟双亭、王巽文、王宽夫。任职教师多是大专毕业或出国留学生、同盟会会员。
  圣泉小学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建于黄城东张家沟,创办人张锡筠。翌年于圣泉、文泉、凤山三乡之间建新校舍,将原一校(男校)、二校(女校)、三校(贫民子弟学校)合并一起。至1931年,有教学班6个,学生259人,其中女生90人,男女合班教授。有教室26间,教员住室9间,办公室11间,图书室11间,标本仪器室5间,成绩室3间,传达室2间。校舍整齐,院落宽敞。有博物标本9000余件,理化仪器1万余件,图书2.8万余册。有篮球、网球、排球、乒乓球、单双杠、秋千等运动器械300余件。
  学校设正副校长各1人,教务主任1人,又分设教育、训育、事务3部,各部设主任1人。历任校长有张锡溥、张履、张博泉、张启元、张锡博、张梯青等。教员多出自张氏家族的大学毕业生和重金外聘优秀教员充任。课程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公民、音乐、劳作、体育等科。五、六年级增设英语、化学、生物。课外活动组织有体育会、自治会、新剧团、演讲会、军乐队及消费合作社等。学校成立教学研究会,教员注重新的教学法和指导学生课外训练方法。1933年,全县小学毕业生会考,圣泉小学取得86.1分。1934年,山东省教育厅传令嘉奖:“黄县三区第一小学(圣泉小学)主持人办事认真,各学董踊跃捐款,以致校中设备完善,成绩优良,足为各小学之最好模范,实堪嘉奖!”日军侵占黄县后,日伪政权将圣泉小学改为张家沟小学。
  经正小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袁丕龄创办于二圣庙大街。原系初等小学,1912年秋添高级班,学制7年(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袁丕龄故世,袁义亭接任校长,捐款建校舍20余间。1922年建女校。1923年由袁乾一捐大洋万元为办学基金。历任校长有袁铭三、袁义亭、袁汝鼎等。1933年,经正小学有楼房1座,普通教室、特别教室共24间,礼堂6间,办公室、教员住室、学生宿舍、自修室等10余间。操场900平方米。备有标本、仪器、教学用具、运动器械。
  学校设教务、训育、事务3处。7个教学班,学生337人,其中女生83人。教职员14人。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公民、音乐、体育等科,教学成绩优良。1933年全县小学毕业生会考,经正小学得89分,名列第三。
  经正小学注重培养学生自治能力,课外组织演讲会、军乐队、读书会。建“经正市”学生自治组织,按一个城市的行政机构成立相应的总务科、卫生科、实业科、社会教育科和警务科。学生分工负责办理所辖事宜,借以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和法制观念。日军侵黄后,日伪政权将经正小学改为“模范小学”。
  鲁迅完全小学1939年4月,黄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鲁迅先生,在黄城阳创办鲁迅小学。陈耀亭代校长,后由门洪任校长。学校以“造就一般适合抗日时期的少年,使其具有革命精神、民族意识,参加伟大而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为宗旨。学校分初、高级两部。招收敌占区及远地抗属子弟,实行公费入学,学生来自文登、荣成、牟平、招远、莱阳等8个县。
  全校192名学生编为一个大队,每级编一个排,下设三个班,每班为一个学习小组。还设班级委员会和全校学生委员会。级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学生生活和组织各种活动。设政治常识、国语、算术基本课程,使用国防课本。其他课程,根据集体生活设计教学法,由师生共同设计、决定,共同进行,在实践中得到学识。课外活动有讲演会、纪念会、集日宣传、战事工作(募捐,作侦探)等。推行“小先生制”,让高年级学生教育文盲。学校设救亡室和“巡回文库”,供学生实习、阅读。1939年冬,日伪军不断扫荡,学校停办,大龄学生参军参政,小的疏散回家。
  大傅家完全小学1940年5月,黄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大傅家建立,校长王仞千。校舍是座小楼和周近民房。经考试招收学生约100人,设两个高级班,4个初级班。学生多来自五、六区,食宿生较多。对烈军属、干部子弟和敌占区学生实行公费。学制不固定。课程有政治常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各科教学均进行抗战必胜教育。
  学校师生成立“晓光剧社”,经常随县委和二行署的干部深入到游击区和敌占区,宣传抗日,瓦解伪军。至1944年,大傅家小学为军政输送人员140多名。抗战胜利后,改为区立第一完小。
  张郑小学建于1927年,原名北宿郑家学堂。解放后改称张郑小学。1976年,烟台地区教育局定为地区重点小学。新建校舍36间,占地4000平方米。有5个教学班,学生195人,教师10人。学校重视教书育人,培养儿童共产主义道德。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献出生命的“优秀红小兵”郑振举,是张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校注重教学改革,开展电化教学和目标管理。师生自制教具150余件(套),购置30余件(套),首达国家教委规定小学教具配套标准。1978年,被山东省评为幻灯教学先进单位。1983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教具配套先进单位。1984年,副省长马长贵来校视察,确定张郑小学为省联络点。
  甲刘王小学1974年8月,甲刘小学与甲王小学合为甲刘王小学。1982年欧淑芹任校长。现有校舍26间,占地6700平方米。设5个教学班,学生165人,教师9人。该校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电化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教学质量较高。1982年被县定为重点小学。1984年,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考查,该校受到省体委、教育厅奖励。学校教师先后有5名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
  实验小学1982年8月创建,位于黄城中心大街南段路东,直属龙口市教育局,是烟台市重点小学,学校占地11000多平方米,其中操场占地6000平方米,教室占地1560平方米,办公楼占地1100平方米。图书室、实验室均达72平方米,藏书万余册,教学仪器齐全。学校设施基本达到十配套标准。该校主要招收市直机关、厂矿企事业等单位的子女。有教学班22个,学生1100人,教职工70人。孙宝书任校长。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和儿童智力开发。教师把教学与教研活动结合一起,进行作文教学,扩大识字量和阅读量、读写结合及分组探讨法等多项实验。先后多次承担省教研室实验任务。在全国、省、市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实验论文20余篇。接待省、市、县访问200多人次。历次统考与升学考试成绩均列全市前茅。1985年被省教育厅定为普教联系点。学校还注重第二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制作标本,小发明活动,《烟台日报》、《小学生报》都曾报导。学生优秀作文在全国各类儿童刊物上发表10余篇。至1990年,有14名教师分别获省“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和地区“优秀教师”,市县级“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