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687&run=13

小学堂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翌年,于黄县士乡书院创建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学生29人,李茂棠任堂长。继后,开明士绅及留日归国有识之士捐资筹金,兴办新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海岱马亭王家王厚庵建公立育英小学堂,为全县最早的公立学堂。赵应秦、赵竹容、李召南等人于黄城西阁外建公益小学堂,王景周任校长。学堂向学生推荐《民报》革命刊物,倡谈革命理论。张锡筠于张家沟建圣泉小学堂。袁丕龄于黄城二圣庙建经正小学堂,时为学生最多的学堂。王叔鹤于菜园泊建开成第一、第二小学堂。东江格庄赵镒斋建崇正小学堂。遇家村李政卿、李印卿建东川小学堂。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徐镜心委其兄徐镜清和堂弟徐镜古于黄山馆前徐家村建明新小学堂、坤元女学堂。坤元女学堂是黄县第一所女子学校,校长刁蕴兰。松岚村建日慎小学堂。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全县共建学堂30所,学生1300余人。1911年(宣统三年),孙步青建中村尚德小学堂。张彦忱建洼里小学堂。王命官于石良集建滨黄小学堂。加之各区乡先后建立的小学堂,全县立案初等、高等及初、高合设两等小学堂共66所,学生增至2600余人。
  是时,美国传教士也在黄境办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于小栾家疃东北八角楼设哈约翰女子学校。1909年(宣统元年),崇实学校设小学部。1911年(宣统二年),于小栾家疃设立本小学。四乡也间有教会小学。
  民国小学1912年民国建立后,全县教育除旧布新,扫除封建余习,改学堂为学校。至1915年,全县已有国民小学校245所,其中女校16所。尚存公私立两等小学堂23所,其中女学堂3所。1919年,全县划为146个学区,国民小学校达293所,其中女校17所。仍有两等小学堂31所。全县学龄儿童49433人,已入国民学校或代用国民学校的学生13849人,入学率为28%。
  民国时期,县内因经济发展不平衡,东南山区地瘠民穷,教育较为落后。同时因办学经费多为个人捐助和筹谋资金,全县学校多半区立其名,而私立其实。各校成绩难得平衡发展,多数学校由于办学者热心,成绩斐然。1921年间,诸由观集王殿魁、王佩珍夫妇借瓦房3间,操场1处,捐洋120元,延请学者为师,兴办女学,不收学金。功课完备,校规井然,王佩珍亲自授课,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导视表彰。冶基马万金儿媳魏氏,热心教育事业,马万金自立学校,招女生20人,命儿媳任教。莱山教育会长朱全,久任第一女学校校长兼教员,每当冬令,招集失学子弟开设夜班,并为校中备灯火,四五年间成绩显著。北涧村民王梦详捐京钱5000吊修校舍10余间。张家沟村张锡筠,年逾花甲,为创圣泉小学捐资甚巨。又为振兴义乐乡学务,病逝前遗嘱捐大洋500元。1928年,全县立案学校185所。翌年,全县划为6个学区,经合并,全县有国民完全小学37所,国民初级小学369所,私立初级小学8所,学生达21029人,入学率43%。1932年,全县划为10个学区,每学区设完全小学,乡设初级小学(多者7所,少者1所),在学儿童35458人,入学率达65%,其中女生占15%。全县平均每3平方公里有初级小学1所,每30平方公里有完全小学1所。
  1936年7月,黄县奉令设二年制短期小学40所,招收失学青少年读书,学生可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不交学费。时有学生2365人,教员40人。至年底,全县有完全小学43所,高级班59个,学生808人(女生279人);初级班231个,学生5777人(女生1378人);教职员工279人(女43人)。全县有初级小学417所,771个班,学生28334人(女生3569人);教职员工1130人(女79人)。全县小学总计460所,高初级1593个班,学生34919人,教职员1409人。学龄儿童49833人,入学率占70%。
  日伪小学1939年3月2日日军侵占黄城,全县大部分小学相继停办。日伪政权推行奴化教育,在县城先后办起“县立”第一完全小学(东北隅原凤鸣小学)、第二完全小学(西关文昌庙内原新民小学)、第三完全小学(南关蚂神庙内原志正小学)和“县立”模范小学(二圣庙原经正小学)。在龙口设河北、朝阳、增盛、会贤等完全小学和日本小学(设于兔子庙日本神社,专收日本人子弟)。后又在其据点及附近设置小学。
  人民小学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南部山区根据地开展国防教育,创办游击学校、流动学校、地下学校(亦称灰色学校),实行义务办学,以推动游击区、争取敌占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1938年9月在黄城阳创办鲁迅小学,招生192人,学生多来自文登、荣成、招远、莱阳,门宏任校长。1939年9月在东修家创办第一县立小学,招生约40人,柳条任校长。至年底,黄县革命根据地共有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48所。1940年5月县立大傅家小学建立,王仞千任校长。9月,县立朱家小学建立,王展敬任校长。南邢家、鲁家沟县立小学也相继建立。1942年,游击区学校达91所,学生5230人,争取敌占区学校96所,学生8101人。至1944年,黄县革命根据地每个行政村均设公办小学1所,每个区有3至5所公办中心小学。是年10月,小学实行民办公助,推行“庄户学校”经验,师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1945年黄城解放,小学教育日趋正规。全县有中心小学44所,完全小学34所,初级小学406所。高级班128个,初级班691个。未设立小学的262个村庄儿童,到邻村上学。
  1947年9月,国民党军进攻胶东,学校被迫停课(正式宣布停办是1948年元月30日)。1948年3月,国民党军溃逃。10月,黄县、龙口市小学陆续复学。12月,黄县复学207所,复学率为54%。龙口市复学110所,复学率为68%。1949年,全县(不含龙口市)有完全小学62所,初级小学293所。高年级学生4662人,初年级学生31849人,计355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1%。
  建国后,小学教育全面恢复,按照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公办、民办并举。至1953年,全县有完全小学70所,初级小学298所,在校学生57810人,入学率达88%。1958年8月,冶基、黄城集、乡城、中村、七甲等8所完全小学各附设2个初中一年级班,翌年8月并入附近中学。1963年经过调整,全县有公办小学432所,其中完全小学81所,高级班418个,学生17323人;初级班700个,学生28274人。民办学校68所,628个班,高年级学生427人,初年级学生26523人。总计500所,在校学生72120人。民办学校学生占公办学校学生数的57%。1965年推行半工半读教育,始办工读小学229所,入学学生4000余人。是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3%。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小学先后停课。1968年,在“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队”的口号下,原完全小学和部分初级小学改办成联中或九年制学校(小学到高中),村村办起小学。1978年,经过拨乱反正,全县设小学499所,1993个班,学生68980人,入学率达99%。
  1980年,全县小学开始建立健全普及初等教育行政管理档案。对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少年儿童、在校学生毕业考试成绩、盲聋哑痴呆儿童和学生流动情况分别造册、整理。学校教职工,实行五包五查岗位责任制,即领导干部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文化课教师包及格率和优秀率,任体育课教师包体育达标率;每学期初检查入学率,学期中检查巩固率,学期末检查及格率、优秀率和达标率,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经合理布局,1983年全县685个自然村,设小学427所,教学班1815个,在校学生54977人。1984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检查验收,入学率达到99.6%,巩固率达到99.9%,毕业率达到98.6%,普及率达到99.9%。毕业班语文及格率为99.8%,数学及格率为98.5%。“四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省规定标准,是全省第一个批准为普及初等教育合格县。1986年9月,国家教委授予黄县“基础教育先进县”称号。小学设点几经调整,1990年,全市有276所小学,在校学生48170人,占全市人口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