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60&run=13

干旱是龙口市的主要自然灾害,全年干旱的机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干旱趋势加重。1840~1949年,全市发生旱灾9次(其中大旱3次),平均12年出现一次;1949~1990年,年降水不足600毫米的有20年,占48.8%,其中大旱(低于枯水年或特枯年)有9年,平均4.5年一遇,受灾面积3~15万亩,减产20~30%,较重的季节性干旱有34年,平均1.2年一遇,其中春旱,春播期干旱机率为50%和58%,夏旱机率为42%,秋播干旱机率为38%。
  旱灾记实:
  1859年(清咸丰九年),春、夏旱,小麦绝产。
  1865年(同治四年),夏旱。
  1869年,三月旱,八、九月又旱。
  1870年,五月旱,九月又旱。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春旱,饥荒。
  1918年,秋初旱,玉米歉收。
  1919年,秋大旱,无收。
  1934年,春大旱,小麦绝产。
  1936年,春大旱,小麦多枯死。
  1949年,春、夏干旱,黄山、虎山、汶南、芦凤、凤仪、石良等区小麦减产40%,全年减产15%。
  1955年,春旱,3个月降水量47.3毫米。
  1956年,南部山丘区春旱,50天无雨。
  1957年,大旱,全年平均降水量403毫米,农作物比上年减产24%。
  1958年,大旱,全年降水量442.5毫米,有5万眼水井干涸,占水井总数的50%。粮食作物比1956年减产39%,比上年减产17.9%。
  1961年,春旱。地下水位下降,闫家店、芦头、北马等8处公社大部分水井干枯。王屋水库保持1.7个流量只能放水7天。
  1978年,春旱。河流全部干涸,地面兴利水不足1000万立方米,地下水普遍下降2~4米,共有9处公社、59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困难。
  1981年,大旱。全年降水382毫米。
  1986年,春旱,1~5月份降水19.6毫米,为百年一遇大旱。
  1988~1989年,全年降水量平均335毫米,是1930年有降水量记载以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地表蓄水总量仅有700万立方米。全市有12万亩小麦缺水,平均减产84.9%,粮食作物比1986年减产26.25%。有127个村吃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