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统战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481&run=13

1940年3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黄县99名各界代表出席了参政议政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施政纲领和一系列参政议案,选举张铁民、庄梦周为正副议长。至抗日战争胜利,黄县共召开了四次参议会议,广泛团结了各界抗日力量。10月,县委设社会部,负责团结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抗日和瓦解敌伪工作。
  1941年4月,民众总动员会改称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先后成立青、妇、工、农、商等抗日群众组织,广泛争取各界人士支持抗日。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吸收非党进步人士参加工作,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使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加广泛深入。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统一战线。1941年8月,为开辟敌占区工作,在土口村举办了五六十名伪乡长学习班,宣讲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争取他们弃恶从善,孤立汉奸顽固分子。在统战政策感召下,1942年9月7日,伪军路润亭等5人携械投诚反正。1943年3月,民运部通过竹园村村长策反,山后曹家据点5名伪军携械投诚。9月,县委负责统战工作的民运部改为敌工部。为加快摧毁敌伪政权,1943年12月至翌年2月,县委组织人员分4次对伪组织人员进行统战宣传和政策训教。1944年春,敌工部建立伪军档案,开展记“红”(做好事)、“黑”(做坏事)活动,敦促伪军弃恶从善。3月,伪治安军吴化文部10余人在李姓班长带领下携六0炮1门到根据地投诚。4月10日始,县委为分化瓦解伪组织,摧毁伪政权,先后训教伪组织人员597人。9月5日,通过敌工站关系,由八中队策反,中村伪警14人在所长曹敬元带领下携械投诚。14日,驻黄城集伪军26人在小队长张吉臣带领下自焚炮楼,携械投诚。1945年2月26日,在敌工人员策反下,驻龙口伪军一中队三小队13人在小队长李基田率领下光荣反正。
  解放战争时期,县委敌工部改为国军部,采取各种方法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1946年1月,根据中共胶东区委批示,县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派遣人员前往青岛、天津、北平、东北等蒋管区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搜集机要情报。县金库主任郑敷庚去北平发展地下党员,建立支部,在迎接北平解放中做了许多工作;城关镇共产党员姜少洲赴天津,为天津解放做出了贡献;北马镇共产党员吕尊诗到青岛发展党的组织,为解放潍县提供了重要情报。7月10日,在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黄县基督教徒及牧师100余人在教会礼堂举行祈祷和平大会,声讨美帝对华政策以及蒋介石发动内战、破坏和平的罪行。
  1948年7月,中共黄县县委统战部撤销。统战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兼管。1956年4月1日,复设中共黄县县委统战部。1957年,对表现较好的地、富、反、坏分子规划入社和评审摘帽,给予出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统战部停止工作,机构撤销,统战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兼管。1979年4月16日,中共黄县县委统战部恢复建制。1986年12月黄县撤县改市,更名为中共龙口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民主党派工作境内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2人,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人,中国致公党2人,九三学社2人。他们多数为建国后由于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从外地转入境内的。由于各党派成员较少,都没成立组织,其组织关系分别在芝罘区或莱阳市的支部,定期去参加活动。
  有关部门注意发挥民主党派的智慧专长,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历届人大、政协中为他们保留了适当席位,使其参政议政。
  非党知识分子工作至1990年底,龙口市有非党知识分子295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380人,初级职称的2537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党的政策,为60余名非党知识分子平反了冤假错案,并为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非党知识分子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先后为39名非党知识分子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有5名非党知识分子被安排进市级领导班子。其中市人大1人,市政府1人,市政协3人。有5名非党知识分子被安排为乡(镇)、局级领导干部。还将120余名非党知识分子在历届的烟台市人大、政协和龙口市人大、政协中作了适当安排。
  宗教工作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宗教也相继传入龙口市(黄县)。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美国传教士在黄县成立黄县浸信会。解放前,黄县教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操纵的华北浸信会联合会的控制之下。
  1949年,全县有基督教徒2039人。1957年2月,黄县基督教召开了第一届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主任范明经,副主任范恕之、孙逊之、栾天恩,委员11人。从此,黄县的基督教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爱国道路。1960年5月,黄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9人。选举出第二届委员11人。主任王念功,副主任范恕之、李克朋。有教徒68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3月恢复活动,开放了黄山活动点。1982年在县委领导下对全县宗教房产进行全面调查落实,将基督教团体的7处465间房产权落实为教会团体所有。1985年3月,黄县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召开了第三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人,选出第三届爱委会成员9人。主任范恕之,副主任李克朋、于震江。1990年底,龙口市共有基督教徒408人,分布在14处乡镇。
  1983年12月开放了城关镇小栾家疃教堂,有教堂15间;1982年12月开放了北马教堂,有教堂7间;1986年11月开放了田家乡活动点。
  1876年(清光绪二年),天主教由济南传入黄县。至1935年共建天主教堂4处,有教徒350余人,以兰高镇马家庄教会为中心。1956年全县有天主教徒95人。1990年12月调查,信教者有115人,分布在3个乡镇5个自然村。经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有房产72间。其中马家庄68间,丹岭4间。
  民族工作龙口市有少数民族13个,195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教育,保护少数民族成员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为回族成员办理了副食品供应证,对单位能设专灶的回族职工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在历届人大代表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中,都设有适当席位,保证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当家做主,参政议政平等权力。
  落实投诚起义人员政策1979年4月至1982年11月,按照有关政策先后对错受处理的起义、投诚人员的案件进行了逐件复查核实。认定全市起义人员96人,投诚人员22人。共计118人。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被错划、关押和戴帽管制人员全部落实了政策,解决了遗留问题。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发给了生活补助费。对被开除党籍、公职的分别恢复了党籍、公职。对受株连的家属、子女办理了就地“农转非”手续。1985年5月至9月,为118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起义、投诚人员证明书》。
  错划右派改正工作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黄县错划右派267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91人,因“右派言论”受处分的32人。共计390人。根据党对右派分子摘帽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前为209名右派分子摘了帽,1972~1977年为33名右派分子摘帽,1978年11月,县委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右派摘帽人员的安置和错案的改正工作。共改正错划右派267人、“双反分子”91人、因“右派言论”错受处分的32人,另受株连失去公职的家属17人落实了政策。1984年5~6月,为184名原错划右派、“双反分子”和因“右派言论”错受处理人员的改正结论,删除了“尾巴”。继而,又落实了错划右派改正工作中的遗留问题16件。1985年,按政策落实了113户、384个原在山东省错划右派、原工商业者和起义、投诚人员受株连家属子女就地“农转非”。1986年11月,按政策解决了“右改”方面的遗留问题。12月,对外省、市、自治区错划右派、原工商业者和投诚起义人员株连的家属子女现居住当地者办理了“农转非”。至此,落实错划右派改正政策的遗留问题全部结束。
  对台工作1981年1月,中共黄县市委成立了对台湾工作小组,1986年8月成立了台胞接待处。为适应两岸开放探亲新形势,1988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对台工作办公室,编制4人,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即中共龙口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龙口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1982年,开始对去台人员及其在原籍亲属进行登记立档。截至1990年底,全市去台人员(加二、三代)1489户,4092人。其中通信通汇1122户,3691人。市内台属1466户,5168人,市外2652人。接待回乡探亲台胞794人次,其中考察投资者45人次,旅游者16人次,船员22人次,指导境外会亲55人次。赴台探病奔丧6人。批准定居台胞8人。为台胞台属落实政策39户。台湾同胞与境内草签协议3份,签订合同2份,投资额21.2万美元,贸易额5万美元。台胞台属联办企业2个。台胞台属担任省政协委员1人;烟台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龙口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9人。1986年5月,山东省召开台胞台属勤劳致富座谈会,龙口市华侨联谊实业公司在大会上介绍了创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