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科研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464&run=13

农业科研小麦品种更换:建国前,黄县小麦栽培应用地方品种,农民自留自用,少量民间交换,每亩产量在50~80公斤。建国初期,农民自选自育,有的跨县交流。1947年,楼西涧村农民仲维芳夫妇选育出的大粒半芒小麦,1956年全县普遍栽培,1958年向全省推广。70年代初,境内广泛引进应用杂交良种。进入80年代,有选择性引种,以应用烟农品种为主。80年代末,以烟农15号品种为主,开始自繁自育。从70年代初城关西渠村王衍通育出蚰选1号(产量在300~400公斤)开始,良种场李治荣、海岱大牟家牟树杭相继育出4-2和76-2小麦(产量在400公斤左右)。兰高大李家李忠政又育出78-3小麦(产量在300~450公斤)。78-3小麦在1990年全省区试种名列第一。此后,海岱大牟家牟树杭培育的8006,市种子站肖永吉培育的7959和兰高镇农技站马树梧的85-1三个小麦品系,亩产可达500-600公斤。小麦栽培一般实行麦田套种玉米,一年两作两收。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县进行土地规划整平,种前耙地灭茬,耕后耙耢保墒。近年来实行玉米秸秆还田,精细整地、筑畦,达到“地平如镜,土细如面,苗平如板,埂直如线”的标准。播种方式为“六一畦”(6行小麦为1畦)、“八一畦”不等。播期试验,以9月25日(秋分后两天)至10月5日(寒露前3天)为高产播种期。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小麦产量不断增长。1933年亩产70公斤,1954年单产103公斤,1976年达到300公斤。自蚰包小麦出现,亩产高达500公斤。1981年,良种场、下丁家、西刘家等13个单位小麦亩产超500公斤。
  夏玉米品种更换:1949~1958年应用地方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品种间杂交种主要是地方自育的黄县二马牙和黄县玉米2号。1958年后,开始使用双交种。1968年后,使用双、三、单交种混种。1980年后,由平展株型转为紧凑型单交种,适于密植的烟单14号可留苗4500株,产量可达500公斤以上。1981年,下丁家1队1.1亩鲁玉1号夏玉米亩产达943.7公斤,创当年全国夏玉米最高纪录。1990年,田家乡雀山姜家村委主任姜培亮,坚持科学种田,运用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1.1亩掖单12号夏玉米,创亩产951.8公斤的新纪录。玉米播种,历来是沿用点播方法,1954年,单家村农民张万敏发明玉米点播器,曾获莱阳专署嘉奖。70年代初,由点播器发展为现行的玉米播种耧,采取一般套种,夏玉米产量随着栽培技术提高而提高。1951年亩产200公斤,1953年255公斤。至1975年普及大面积麦田套种,单产达到320.5公斤,1983年突破400公斤大关。到1990年全市夏玉米一季超千斤,31.8万亩单产508公斤。
  1988年,龙口市开始10万亩吨粮田和25万亩带动区科技开发,开发区面积占烟台市吨粮田总面积的20%。1989年,10万亩吨粮田经专家验收,小麦亩产413.8公斤,夏玉米587.74公斤,两季合计亩产1001.54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产761.7公斤增产31.49%。1990年,经专家验收小麦亩产481.3公斤,夏玉米亩产631.14公斤,两季总产1112.44公斤,比1989年增产11.1%,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46.05%。1990年,中村镇实现吨粮镇。全市有下丁家镇的下丁家村、常胜村,北马镇的西刘家村等65个村实现吨粮村,名列榜首的西刘家村,单产1248公斤。
  微机已在农业生产中应用:1985年引入微机技术,经逐年试验、考察积累资料,筛选出最佳的农艺、措施组合,丰富和发展了栽培技术理论。1989年亩产500公斤的“冬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数学模型”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夏玉米高产优化配套栽培技术”,也于1990年基本完成。
  工业科研民国时期,黄县工业科研已经萌动。时龙口有3家工厂研制水车、切面机。诸高炉锻打和羊岚翻沙制锅技术已誉满全县。制白酒、造碱、粉丝等工业也开始兴起。解放后,强国铁工厂生产的抽水机、弹花机、磅秤,时称专区工业新技术。50年代,此厂为农业生产制造的1140型柴油机、24行播种机被广泛应用。进入70年代,全县从手工作坊建立起机制、印刷、织造、冶金、造纸等大工业生产。
  高新技术起步是从80年代中期机电一体化开始。1986年,龙口市水泥厂科技项目“水泥生产配料PI-Ⅱ型微机控制系统”的鉴定,使龙口市高新技术的起步工作纳入了计划指导范围。1988年后,先后争取到“紧凑高效节能荧光灯”、“镜面铜管”、“内螺旋波纹铜管”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等4项省火炬计划。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以及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也加快了向相关行业的扩散、渗透,开始形成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框架。全市初步应用高新技术生产或试生产产品的企业已有27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0多个,产品40多种,年产值可完成1亿多元,利税3064万元,创节汇671万美元。其中涉及电子信息技术14项,光机电一体化技术7项,新材料技术9项,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各1项。微机自动化控制的生产应用,使金龙电器总厂、龙口市水泥厂、酒精厂、啤酒厂等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龙口希格玛节能光源器材厂已形成年产350万支节能灯管和80万套灯具的生产能力。1990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154万元。其节能灯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以总分100分的成绩获第一名。西河阳编织闸瓦厂年可生产无石棉石油钻机刹车块4万片,汽车无石棉刹车块、硅油离合器片各10万片,1990年实现产值424万元,利税176万元。龙口化工厂生产的酸性艳蓝6B,诸由化工厂生产的联苯胺透明中黄畅销国内市场,远销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地区。1990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创节汇216万美元。龙口市侨丰化工厂生产的高纯二氧化碳气体,纯度达到99.998%,已做为载气被应用于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为国家高能物理研究做出贡献。
  专利申报方面,自198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至1990年底,龙口市已申报专利150项,取得产值4.07亿元,利税7733万元,创节汇190万美元。专利申请处于省内各县(市)之首。全市有2个专利项目被评为国际专利及新技术设备展览会奖,有2个项目获国家和省级优秀专利项目奖,有2个部门和企业5次获省专利局奖,2次获烟台市政府奖。有21个专利产品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展览会奖,有10个企业被评为烟台市专利大户。
  医药卫生科研民国时期,黄县医务界已注重医术研究。中医杨德林精于温热病舌诊治疗,姜世古专长推拿,李玉山擅长针炙。私立西医诊所能做阑尾炎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及肠道肿瘤摘除等手术。建国后,医术研究有较大的发展。中医田博光擅治内科杂症,注重“郁”、“湿”辩证治疗,著有《肝炎治疗经验》和《乙型脑炎治疗经验》。60年代,黄县人民医院中医治愈肝硬化、乙型脑炎达112例。西医可做胆道和胃大部切除术。进入70年代,黄县人民医院推行割治姜炙疗法,治疗腰椎、颈椎骨质增生数百例,效果良好。外科可做脾脏切除、结肠癌根治、前列腺摘除和肾脏取石术。并试制“髓核摘除刀”,用于椎间盘脱出症手术。还采用以大隐静脉替代肱静脉的新技术。妇产科可做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宫颈癌根治术。80年代后,外科可做颅脑外伤清除术、腹主动脉分叉术、血管吻合术和人工股骨头植换术。开胸手术已初步取得经验,成功地摘除食道癌肿瘤。传染科成功地抢救了暴发型流脑、重型乙脑、中毒性痢疾、急性肝坏死等20余例。放射科能做关节腔、胆囊、肾脏、气管、肺部断层和颅脑造影项目。检验科采用PSA快检法,并开展胎盘血的应用及鲎试验新项目。龙口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傅善杰研究出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方法--换血疗法,死亡率仅为3%,比全国平均数字下降57%。口腔科主治医师王健民取得29项科研成果。其中《陈旧性颞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手压式无缝冠改型器的研制与应用》、《急性化脓性尖周炎一次根管充填术》等12篇学术论文,均发表于国家级医刊上。1984年以来,龙口市(黄县)医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在中西医结合方面,70年代黄县人民医院用针刺麻醉为300余名患者做胃大部切除、胃穿孔修补、剖腹产等手术,骨科用“化骨汤”治疗骨质增生,效果均显著。1986年,东江卫生院以蛇毒抗栓酶治疗为主,中药、针炙理疗为辅,综合治疗血栓病,至1990年,治愈率达62%。
  制药技术不断提高。民国时期,私人药房自制的丸、散、膏、丹颇有疗效。建国后,黄县药材公司加工生产饮片36个品种。至1990年,通过蒸、煮、炒、炙、粉碎等工序可加工生产102个品种。药材公司制做的跃进牌柳条膏,主治跌打损伤、疗毒恶疮,经国家化验注册。羊岚卫生院炮制的冷氏追风丸,主治痹症及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畅销全国。龙口市中医院完成解毒生肌膏科研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实验证明,手术后渗出液少,消肿止痛,创面愈合快,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黄县人民医院研制的苦参针、丹参注射液、复方大青叶等达7个剂型75个品种。1982年后,以玉米淀粉转化葡萄糖生产大液,共212批。1989年,诸由观镇辛家村村办龙口市葡萄糖厂投产,年产注射葡萄糖2500吨,口服葡萄糖500吨。同年7月,龙口镇曲家村村办龙口制药厂与山东省科学院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共同研制妥布拉霉素新药,经鉴定,制品成功。
  龙口市出产中药材已有730个品种。1957年开始试种红花、沙参等17个品种。1967年又引种川芎、仁栝楼、黄芪等,至1977年达35个品种,共1946亩。1990年稳定在550亩。
  果业科研1950年,莱阳专区龙口果树指导所在磨山迟家试用1∶2∶160倍波尔多液防治长把梨黑星病成功。1955年果树技术员王念章在下丁家圈子村用药物防治梨害虫试验成功,改变了传统的套纸袋防虫方法。同年,县农业局试验证实长把梨完全自花不孕。自花授粉或同品种间授粉,受精率为零。以马蹄黄作授粉树的受精率亦为零。而以甜梨、秋梨、鼓梗梨、恩梨4个品种为长把梨授粉树,受精率均为100%。1975年4月,龙口园艺场从烟台引进赤眼蜂防治卷叶虫、刺蛾,试放成功。1986年,复用套袋,但限用进口带药的白纸袋。使用新的套袋,果品质量提高。1990年出口山东梨4112吨,价值548万元,其中套袋梨比不套袋梨增值27%。1975年,果树站从青岛、烟台、泰安引进矮化砧普通富士、文登266红星、矮枝红星、烟青等新品种。1986年,果树站又引进日本苹果新品种北斗、陆奥、群峰等。至1990年,新品种苹果栽植达2000亩,更新老劣品种500亩。1975年,果树站从烟台、济南引进白羽、白雅、北醇、蛇龙珠等葡萄新品种,确定曲谭、树海、小河口、草泊等4个村为实验基地。
  煤碳科研1985年,北皂煤矿用锚喷支护技术建巷道13832m,占总工程量的72.4%。这在国内煤矿基建中尚属首次,获省科委2等奖。北皂煤矿与上海煤炭科研所联合研究使用DY-150型采煤机组截割油页岩,为国内先例。1986~1987年,梁家煤矿改革建井工艺,施行副井井筒地面预注浆施工技术,实现了平打井,加速了建井进度,节省排水设备,节约投资近300万元。梁家煤矿把副井主井液压滑模新技术应用到井筒施工中,提高工效1倍以上,节省资金近28.8万元。在矿山机电方面,锚喷工艺及配套机具研究--水泥输送机的研制,1986年底成功。“双降”(降低粉尘浓度,降低回弹率)效果显著。经测定,粉尘浓度为3.1-4.9mg/m3,回弹率为15%左右。改善了井下现场作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