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编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455&run=13

民国时期,黄县工业、手工业渐兴,商业蔚起,有识之士兴实业,办教育,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梁道源、范迪懋先后用石花菜研制冻粉(又名琼胶)。张志峰于太平庄种植苹果树500亩,并附设树艺公司,推广栽培技术。戚肇益兴办草帽编织业,厂设宋家疃,各乡设妇女习艺所,派技师授艺。民间手工业,如芦头制草纸,香坊制神香,各乡制粉丝,东南山区土法制梨酒,皆名重一时。龙口永源工厂研制水车,震隆工厂熔铸生铁锅,时称先进技术。龙口码头兴筑,谓之“开东亚海工学业上之第一声”。邹耀亭于城关创办通俗讲习所,王学锦、张殿邦等在家乡兴办学校,均以提倡科学为宗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
  建国后,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1947年楼西涧仲维芳夫妇选出的大粒半芒小麦品种,1956年全县栽培后,又向全省推广,选种、引种、育种研究遂在县内兴起。1962年,黄县种子站首次提出良种提纯复壮课题,县、社、队建立起三级良种繁育体制。以实验田、丰产田为示范,指导科学种田。先后培育出良种小麦蚰选1号,玉米黄县二马牙、黄县2号等。1965年,全县实施土地规划,以下丁家治山治水经验为指导,进行大规模的整田改土,引起全国关注。培育良种、改良土壤,加之传统的精耕细作,粮食逐年高产。1972年,单产405公斤,是山东省第一个过“长江”的县。1975年,亩产538.5公斤,突破千斤关,又是山东省第一个亩产超千斤县。工业科研伴随着农业科研同步发展。单家村农民张万敏于1954年发明玉米点播器,受到莱阳专署嘉奖。尔后又研制出玉米点播耧。黄县强国铁工厂研制出1140型柴油机、24行播种机,向全省推广。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农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出现了农村综合技术服务队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取代了农科队、农科组。还承担农业机械、水利、生产资料供应等项服务。示范户承担培育良种、试验示范任务,起到辐射作用。到1990年,全市有综合技术服务队640个,占行政村100%,示范户达3125个。1988年,全市进行10万亩吨粮田开发。1989年两季亩产1001.54公斤;1990年两季亩产1112.44公斤。工业从80年代中期机电一体化开始高新技术起步。全市重点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生产或试验的企业已达27家,开发项目30多个,产品40余种。年可完成产值1亿多元,利税3064万元,创节汇671万美元。自1985年开始已申报专利150项,取得产值4.07亿元,利税7733万元,节汇190万美元。专利申请处于全省县市之首。1978~1990年,各个行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经鉴评共315项,其中29项达到国际水平,4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7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人才主要来自国家分配、自学成才、招聘人才3种渠道。1990年,全市有科技人才19524人,其中全民和集体单位的11195人,有技术职称的15300人。全市成立市级协会、研究会19个,共开展学术交流150次,评选出优秀论文500余篇。市科委、科协为贯彻1987年提出的“科技兴龙”方针,加强科技普及与宣传,创办6种刊物,年发行量均在千份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