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市场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443&run=13

集市设置解放前的集市贸易主要以庙会、山会、古会、神会为主。黄山馆庙会七月初七日、石良山会二月二十日,台上古会二月二十七日、芦头延真宫神会三月二十日。建国初,全县先后发展城乡集市28处,主要有:城关、龙口、诸由、石良、北马、黄山、中村、下丁家、田家、七甲等。1958年后,全县集市减少到24处。1963年集市恢复到27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集市关闭,全县集市减少到22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原有28处市场全部恢复。1981年开工兴建黄城东市场,1982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50万元,使用面积11800平方米,货位1250个,门市3处。新增设大张家和兰高两个集市。1984年9月,投资120万元兴建黄城西市场,1986年10月竣工,使用面积为9600平方米,货位875个。同年投资15万元对北马镇农贸市场进行改造,1986年竣工,使用面积为2520平方米。1986年3月投资150万元兴建龙口振兴路市场,当年12月竣工,使用面积18196平方米,货位773个。同年7月增设东江、新嘉、海岱3处集市。1988年增设簸箕栾家、丰仪谭家两集市及黄城羊毛衫批发市场。1990年投资500余万元开工兴建龙口市集贸中心,预计1991年竣工,使用面积10000平方米,摊位2000个,同年增设海岱大牟家和黄城果品批发市场。至1990年底,全市各类大小市场41处,初步形成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
  监督检查建国初,市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市场秩序,稳定市场物价,打击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管理和控制的物资有金银、布匹、棉麻、化肥等。县人民政府一面采取有计划的吞吐平抑物价措施,一面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物、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打击投机倒把分子。1953~1956年,国家对粮、油、棉花等12种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和计划收购,同时关闭粮油市场,取缔粮商、粮贩和私人油坊,打击不法商人的投机贩运活动。1956年市场管理以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保护合法经营、促进工农业生产为主要任务。1958年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农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全部取消,农副产品锐减,市面萧条,商品匮乏,市场管理实行关闭政策。1961年贯彻“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方针,恢复和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在完成粮油等农副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后上市交易。“文化大革命”期间,规定全县所有集市均在农历逢二、七同一天进行,称之谓赶“社会主义”大集。1975年黄县关闭自行车、黄烟、旧木料、条货、大姜、粮、油、肉等15种物资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市场管理逐步走上为经济服务的轨道。监督检查的任务是保护正当经营,打击倒买倒卖计划内商品、走私贩私以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取缔无证经营。1982年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市场规范化管理措施,采取“预售货位、编号定位、对号入市、亮证经营”的管理办法。全年查处经济违法案件2096起,其中投机倒把126起,千元以上大案12起,罚款38536元。1983年根据中央[1983]1号文件精神,集市贸易政策放宽,开展多渠道经营。县城集日由10天3集改为5集,北马由10天两集改为3集,其他集市也调整恢复了传统集日。1984年起市场开展评选“五好”(管理好、宣传好、服务好、秩序好、卫生好)集市活动,当年评出“五好”集市18个。1985年市场管理实行“建、管”并举的方针,在加强市场管理、维护正常合法贸易的同时,开展创建文明市场活动。至1990年,龙口市创建国家级市场1处,省级2处,市级3处。全市集贸成交额达1.9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4.2%。1985~1990年,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14起,罚没款118.88万元。其中主要物资有黄金320克,各种车辆30余辆,汽油柴油90余吨,钢材200余吨,有色金属90吨,香烟50箱。主要假冒伪劣商品有酒11余万瓶,烟110余箱,饮料10余万听(瓶),服装2余万件,假冒商标标识300余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