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储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410&run=13

1950年5月,黄县人民银行开始办理储蓄业务。先开办“折实储蓄”,以小米1.5市斤、玉米1.5市斤、双龙白细布1尺等3种物品的价钱为1个“折实单位”,存款时以现金换算成折实单位存储,取款时按折实单位换算为现金付款。实物折价以报纸公布的批发价为准。是年7月,开办“保本保值”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到1950年底,保本保值储蓄余额达到2万多元。1952年6月,保值性储蓄停办。是年,开办货币储蓄的种类有活期储蓄、有奖储蓄、有奖零存整取储蓄、定额储蓄、定期整存整取储蓄等。年终储蓄余额达21.6万多元。1953~1957年,城镇就业人口不断扩大,机关职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部队实行“薪饷制”。银行在储蓄中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1957年底,全县储蓄余额达177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51.74%。
  1958年,全县大量增加储蓄代办员和协储员。储蓄人员下乡,帮助群众找生产门路、增加收入,开拓储蓄来源;银行开展“比进度”、“比战果”、“比跃进”的储蓄竞赛。重点储蓄所和信用社,“通宵办公不间断”、“半夜叫门半夜开”;简化存款手续和登门服务,到年底,储蓄余额达到334万元,比上年增长157万元,增长88.7%。其间,出现浮夸风和命令风,有“公款私存”、“以存单代现金”、“以单代帐”、“帐款一手清”等不正常现象,致使一些单位帐务混乱不清。
  1960~1962年,储蓄额下降。1962年底余额为217万元,比1959年底下降108万元,年平均递减率为12.6%。1963年,经过整顿,改变了帐务混乱的状况。1965年,全县城乡储蓄余额达514万元,比1962年增加297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33.3%。1966~1975年,储蓄工作在“利息是不劳而获的收入”、“储蓄付利息是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表现”等口号的干扰下,有的储蓄单位曾试办“无息存款”,但存者寥寥,不久停办。1967年曾取消“双人临柜”、“换人复核”等核算制度,导致有的存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和帐款错乱等。1968年2月,按上级规定,全县冻结了所谓“叛徒、特务、党内走资派及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和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反革命知识分子”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后陆续解冻。1975年底,全县储蓄余额为1716万元,比1965年增加1202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81%。
  1978年后,储蓄工作出现新的局面。1979~1989年国家连续7次提高储蓄利率,加之银行1980年起实行“存贷挂钩,多存可以多贷”的管理办法,储蓄余额增长加快。1980年储蓄超计划增长额达396万元,年底存款余额达5399万元。1984年1月,人民银行将城乡储蓄业务移交给县工商银行办理,1985年,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都大力组织存款,年底存款余额达23983万元。
  1986年8月,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储种有活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和零存整取定期储蓄3种,后又增加有奖储蓄等。同年,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龙口支行也增办储蓄业务。1987年,龙中、黄城2个城市信用社相继开业办理储蓄。全市20处乡(镇)的主要集镇都有农业银行营业所和信用社,村村都有信用代办站,办理储蓄业务。龙口市工、农、建、中4行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储蓄余额在烟台市辖区内各系统中均名列前茅。全市农村储蓄历年在全省居第一位。1988年全市城乡储蓄余额达60697万元,其中定期储蓄占87.83%。1979~1988年储蓄年平均递增率为35.73%。1990年,在国家抽紧银根、一再下调储蓄利率的情况下,城乡储蓄仍持续增长,至年底,全市城乡储蓄余额达120760万元,全市每人平均20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