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328&run=13

龙口市旧时被称为“商业之乡”。清光绪末年,境内商业已初具规模,黄城的钱庄和杂货店已有300余家。民国初年至“七·七”事变前夕,境内总计有商号2211家。其中龙口747家,黄城438家,各集镇1026家。日军侵境后,商号相继倒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府先后创办了成丰德、义盛隆等商店和龙口大龙、黄城捷成、华成等贸易公司。这些公营商业对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繁荣解放区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建国后国营商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建国初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私营商业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稳定了物价,繁荣了市场。
  “大跃进”时期,农业搞“一大二公”,商业搞“并、转、升”,造成流通渠道单一化,商业一度出现萧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领导机关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在反对“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口号下,合理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而强行取消,部分商品被视为“封、资、修”黑货而加以取缔。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商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互补的流通体制和流通网络。以国营批发公司为主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贸易中心(公司),可自由购销,产销挂钩,批零兼营;也可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代加工,逐步形成开放式、少环节、多渠道的批发体制。1981年后,商业企业遵照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原则,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先后试行累进提成工资制、经营管理责任制、租赁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七·五”期间(1986-1990),城乡市场变化很大,头三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较快,后两年增长缓慢,1990年与1989年基本持平。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37万元,比上年增长0.2%,比1985年增长95.6%,五年平均递增14.4%。其中,消费品零售额42510万元,比上年增长0.3%,比1985年增长101.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3027万元,比上年下降1.3%,比1985年增长77.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19287万元,供销合作商业11714万元,集体商业10797万元,个体商业11464万元,其他商业22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