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客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325&run=13

清末民初,龙口港客运渐兴。山东人口多由龙口流移东北。每年来往旅客有万人之众。时有英商太古洋行的“温州”(1000吨)、“牛庄”(1000吨),怡和洋行的“怡生”(1000吨),旗昌洋行的“芝罘”(1300吨),中国肇兴公司的“肇兴”(1375吨),日商东和公司的“第二永田丸”等轮船竞相航运。三国公司间规定每5天航行一次。1912年,有中日英3国轮船24只,566艘次,民间帆船260只来往于龙口港。1914年龙口港开埠后,中外轮船来龙经商载客更加活跃。1915~1928年,龙口港客运量为148.24万人次。1936年间,中国民族船运业振兴。时龙口有八大船行或它们的代理行。政记公司的“得利”、“有利”、“乾利”轮,肇兴公司的“来兴”、“裕兴”轮,直东公司的“北京”、“北铭”、“晋兴”轮,大通公司的“东华”、“永顺”、“海昌”轮,洪盛春的“惠平”、“泰康”轮,炽昌厚的“龙平”轮,裕庆行的“龙安”、“龙得”轮及兴顺昌的轮船,共17艘,多来往于龙口至东北三省和天津之间,以载运旅客为主。其中政记公司的“乾利”轮和肇兴公司的“裕兴”轮,往来龙口至上海、香港之间,以运粉丝为大宗,另有烟台毛和兴船行的“新聚云”、“济安”、“登州”轮,北方船行的“新安”汽轮,常来往于登州、虎头崖、石虎嘴各处海口,来龙时运货兼运客。龙口港来往旅客达10万人之多。因当时客运设施简陋,旅客上下船全靠舢舨过驳。栈桥码头建成后,大船仍不能靠泊。每遇风浪,旅客不能下船离港的现象司空见惯。
  建国后,客运业兴盛。1950年9月恢复因战争而停航的龙口至大连航线。始由“恒源”、“海顺”(60~70吨)两艘货轮承运旅客,每船可乘客30人。后由“太平”号和“东方红”5号、6号轮船(250吨)轮番承运,每船可乘客150人,隔日开船。1951年又恢复龙口至天津航线。初为“建安”号货轮(200吨)承运,可乘客150人。后改为“海盛”号客轮(600吨)专营此航线,可乘客300人,航班不定期。1954年秋,龙连线由“民主”8号客轮运客,逢双日定班开航。1955年,龙津线由“民主”10号、11号客轮由烟台挂龙口港,每5日1班。
  1959年前,龙口港没有深水泊位,客货均需过驳上岸。3、4号码头建成后,1964年1月1日,“民主”8号客轮第一次靠泊新建的码头,随后3000吨客货轮“民主”16号靠泊。龙口港从此结束了客货运输过驳倒载的历史。1987年兴建客运专用码头,1989年开始接送大型客轮。
  建国前,龙口港没有客运站房,只搭几个草棚供旅客遮阴避凉,每遇雨雪天气,旅客只好沿街栖身檐下。1955年,腾出仓库房1幢,改造为客运站,旅客始有固定的候船室。1971年,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投资11万元建起第一座客运站,实用面积为1793平方米。后因满足不了客运需要而被淘汰。1986年7月兴建1座新的客运站,历时两年竣工。建筑面积6154.72平方米,其中候船大厅2947.92平方米,售票大厅699.37平方米,行李房563.98平方米,办公室及其他设施1943.45平方米。站前广场近1万平方米。
  龙口港客运站为方便旅客,1958年曾开办联运业务,后因管理经验不足中断。1967年,在有关港、站的支持下,重新开办联运业务。先后在烟潍公路沿线的沙河、莱州、平里店、朱桥、辛庄、黄城、蓬莱、长岛及黄青公路沿线的招远、道头(十字道)等汽车站设置船票代售处(1989年又增设龙口市东莱宾馆和蓬莱港两处船票代售处),旅客可就地购买去天津(新港)、大连的船票。龙口港客运站开设联运售票窗口,为东北铁路主要车站代售火车票。为新港出售去天津、北京的火车票或汽车票。还在莱州、沙河两处汽车站增设客运代办处。旅客可直接在汽车站办理去大连、天津(新港)的行李托运。1977年又增添为民服务项目,旅客过海销售鱼、菜、果等鲜货可自理。龙口港客运站在客运工作中,全面服务,便利旅客,1978年获青岛海运局颁发的“优质服务”奖。客运流量,1953年来往11万人次,探亲和寻谋职业者多;1988年来往达32万人次,探亲、旅游、经商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