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栽培与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264&run=13

梨1975年前多选用梨树根孽苗或野生梨苗培育为砧木供嫁接。后来为了加快繁殖,开始用杜梨、豆梨、褐梨及大梨种子实生繁育砧木苗。嫁接有土接(劈接)、套芽(套照)、芽接(接秋鳖子)、根接4种。其中土接法已历100多年;套芽接因技术要求高,未普遍推行;芽接始于70年代,80年代推广;根接自50年代开始用于少量育苗。50年代以前,梨树多栽植在山丘梯田,随地形采用三角形定植方式,株距为7.2~9.4米,行距4.5~6.6米;80年代后多为4×6米或4×4米。整形修剪,建国前梨树管理粗放,只有少数果农于冬春“砍树”(砍去死枝、病枝、过密枝)。1952年开始推行梨树修剪技术,70年代至80年代初,县果树技术推广站加强指导,境内梨树整形修剪渐趋一致,即综合运用截、疏、放、缩的修剪方法,根据梨树生长特点和立地条件修剪整形。授粉,长把梨自花不孕,座果率低。40年代初,有的果农在长把梨花期于树上挂瓶,瓶内盛水,插入恩梨、甜梨等开花枝条,以求花期自然授粉,1954年开始推广此法。1956年推行花朵点授。60年代中期开始配植长把梨授粉树,比例为4:1(长把梨树为4)。这时期开始推行人工授粉。1970年前后,倡用蜜蜂授粉。80年代末,市果树站引进了角额壁蜂辅助授粉,但未广泛推行。长把梨的授粉方式仍以人工点授为主,辅以放蜂、撒粉和喷液。疏花疏果,为使果品个大、质量高,多根据树势和开花、座果情形,适当疏除过密花果。
  苹果栽植密度,龙口园艺场等果园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栽植,株距为6×6米或5×5米,每亩平均18~20株。1969年推行株行距4×4米至7×7米,每亩18~26株。此后,各地因地因品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栽植密度。高密度果园,株行距为2×2米、2×3米。中密度果园,株行距为3×3米、3×4米、4×4米。稀植园为4×5米、5×6米。每亩地栽植22株至166株不等。整形,20~50年代末,采取阶段式半圆型整型。60年代开始推广主干疏层型。70~80年代初,乔砧普通型苹果树以主干疏层型为主,也有开心自然型和十字型。乔砧短枝型苹果多采用自然圆柱型。80年代末,栽培苹果的指导思想由“先长树,后结果”转变为“边长树、边结果”,使“7~8年结果,10年丰产”转为“3~4年结果,5年丰产”。果树栽植和树型整理发生相应变化。基本做法是,密植、小冠、以群体求产量;相应的树型有细长纺锤型、自由纺锤型、圆柱型、小冠疏层型和主干疏层型等。苹果树历来行“重剪”。1958年开始对结果树用“疏剪”。60年代对幼树、旺树用“轻剪”。70年代起,幼树修剪以“轻剪为主,从属分明,冬夏结合,利用辅养”,以促进早结果、早丰产。80年代末,以疏枝为主,适当轻截,并配以刻、剥、拉、扭的修剪措施,冬夏结合,以夏为主,常年进行,使果树达到枝枝见光,果果向阳;光路通畅,枝枝见果。授粉和疏花疏果,在适当配植授粉树的基础上,辅以人工授粉,方式与梨同。近年因市场上大果与小果、优质果与劣质果价格相差悬殊,果农重视疏花疏果,按照树势、树龄、栽植密度和花果多少,分别采取相应的疏花疏果措施。
  葡萄有扦插、嫁接、实生播种和压条分枝4种育苗方法。1978年后,推广大田直接扦插法。栽植密度,1974年前多与其它果树间作,葡萄行距6~8米,株距2~3米,每亩50株左右。1974年倡行合理密植,株行距有2×2米,1.67×1.67米,1.67×1.33米和1.67×1米等多种。葡萄园中多为1.67×1米,每亩栽植400株。平原、海滩沙地多用篱架,陡坡山地用倾斜小棚架,庭院栽植多用大棚架。整型有水平整枝、扇型整枝、水平扇型混合整枝等多种。
  草莓适于在通透性良好的泥土和沙壤土地栽培。以匍匐茎无性繁殖育苗。1964年前多与蔬菜间作,后来与玉米、蔬菜套作;1982年开始用塑料大棚保护栽培,到80年代末,全市采用大棚栽培达80%左右,一年可行粮、菜、果4作,经济效益颇高。
  桃1957年,除国营苗圃播种育苗以外,多是利用野生砧木嫁接,80年代以来,所用砧木有毛桃和毛樱桃,后者有明显矮化作用,适于密植。40年代以前,多为粗放栽培,不整型修剪,后来逐渐重视整型,多修剪为自然开心型树形。
  杏1957年以前只有国营苗圃用种子育苗,此外都是用野生砧木嫁接,砧木有山杏或毛桃。70年代前多为散栽,无一定株行距,后来发展为成片栽植,株行距为3~5米。杏树自古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近年多修剪为自然开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