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249&run=13

境内历史上流传“周围下雨当间空,黄县处在干旱中”和“十年九旱”的农谚。干旱成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解放前,每遇干旱群众便拜神祈雨或“打旱魃”,1931年黄县建设局提倡凿井,指出“移其拜神 祈雨之财力,而用于凿井之事业,旱灾可赖以永免”,要求“视其农田土质,财力及灌溉用具以定井之种类,每地十亩(官亩)掘井一眼,不足十亩者,或自掘一井,或与邻地共掘一眼”,并发布告免费代为民众掘井。
  建国后,人民政府号召破除迷信,打破“靠天吃饭”思想,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向干旱作斗争。1950年,政府水利推进站向农民出贷水车2000部,组织群众打井。1953年秋旱,各区、乡、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回忆对比,算粮食增产账,提高群众觉悟,增强抗旱信心,男女整半劳力用油桶、酒篓、水桶等车拉人挑办法点种或打“旱井”泼种。1955年春旱,县政府提出“多种一分地,多收一成粮”、“多浇一分地,少受一分灾”、“抢救一亩是一亩”的口号,派40名干部到农村领导抗旱,打新井3200眼,扩大水浇地7900亩,抗旱种高粱、谷子88900亩,花生、甘薯75000亩。七区区委书记邢世官和区干部,带头从远地挑水点种。1956年春干旱少雨,山丘区群众挑水上山,泼浇小麦3475亩。7月,海云乡龙化张家社401名男女整半劳力,用60盘辘轳,54台水车昼夜抽水浇地72亩,点种夏玉米320亩。1957年7月~1958年8月,持续干旱。山东省委拨抽水机100部(其中锅驼机80部,柴油机20部)支援抗旱。县政府组织县社、强国工厂、共和铁业社、水利局、汽车修配厂支农抗旱,采用井底下泉、高台井、接流井、挑水、引河等方法,抗旱种麦43万亩,占麦田播种面积的91%。1958年11月10日《大众日报》发表《向大自然夺取丰收》一文,介绍黄县兴修农田水利向干旱作斗争的经验。1973年冬无雪,1974年1~4月降雨仅16.5毫米,县政府召开全县抗旱誓师大会,学习昔阳人民天大旱人大干的精神,利用井灌、库灌的优势,采取多级扬水、肩挑人抬等方法,将全县46.5万亩小麦连浇两遍水。1973年黄县始实验人工增雨,先后在黄山馆、龙口、下丁家等处进行。1977年7月2日在龙口地区进行人工增雨,6门高射炮发射碘化银炮弹109发,形成以北马、海岱为中心的降雨区,4小时降雨165毫米。1978年县政府针对水源供需矛盾的情况,制订水源调配规划:平原井灌,库水上山;东水西调,以丰补欠;低水高扬,配套挖潜;死水活用,滴水归田;零蓄整用,冬蓄春用。1986年春发生百年一遇大旱,1~5月降雨19.6毫米。3座大中型水库投资11万元,进行渠道清淤,险工修复,闸门维修,放水360余万方,灌水50多万亩次。迟家沟水库调往苏家沟水库100余万方水,扩大灌溉面积1800余亩。1989年麦收后旱情发展。全市调集2295部车拉水,组织10万名劳力挑水抗旱,各行各业各部门从资金、物资、电力、技术等方面支援抗旱,秋后玉米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