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效益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243&run=13

灌溉效益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注重灌溉面积的扩大和灌溉效益的提高。1952年在泉水疃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合理使用,提高灌溉效益。1960~1962年,全县灌溉组织不健全,用水无制度,水资源浪费,纠纷不断,灌溉效率为40%。1965年1月贯彻中央对灌区清查整顿的指示,灌区建立群管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制定用水管理和征收水费等规章制度,渠水灌溉效率增至60%。1973年北邢家水库率先实行“按亩配水,按方计费,指标到队,节约归己”的用水管理方法,使水的灌溉利用率提至70%。1976年此办法推广至迟家沟、王屋水库灌区。是年,县委下达《加强灌区管理的意见》,灌溉时节县、公社、大队3级书记上渠道。1977年春灌时,县委副书记曲继辉带病连续几夜爬沟越渠检查浇水情况。各灌区加强管理,配水中做到地亩清,渠道输水规律清,进水闸过水规律清,作物需水规律清,利用自制水位自测仪准确观测过水流量。是年,3座大中型水库水的利用率平均达68%。1983年实行灌溉体制改革,干、支、斗渠分级管理,水费逐级征收,3级分成,库水逐级预分,包干使用。小麦春灌第1水,3座大中型水库共放水1187万方,浇小麦11.3万亩,平均每亩次节水10方左右,轮灌周期缩短3天。翌年,王屋水库灌溉服务公司实行“三包一统”(水的利用率承包责任制、流量包段责任制、水费承包责任制,统一制定配水计划、布设量水设施和用水调度)责任制。是年,经山东省水利厅、烟台地区水利局考核,王屋水库灌区被定为样板灌区,平均每年节水633万立方米,共可节约抽水费90万元,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增加73.45公斤,总产增加661.05万公斤。1989年初,国家水利部农水司和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确定在王屋水库建立节水灌溉区自动化管理新技术试点。是年3月王屋灌溉服务公司始建自动化控制调度中心(包括微机控制、无线电传递、打印机、显示屏等),西干渠参驾疃及四、五支渠首建自动化测水点,量水设施;建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2000亩,总投资33.5万元(其中国家投31.5万元,自筹2万元)。至1990年,市境大中型水库灌溉面积超过设计灌溉面积的4%,渠水利用率普遍达68%以上。按1982年黄县水利区划时,灌溉效益占粮食产量的30%计算,自1960~1990年累计全市增加粮食18.21952亿公斤,以每公斤粮食0.40元计算,折款7.2878亿元。
  防洪效益建国后,经过治理,河道堤防的防洪效益不断提高,1969~1978年,全县统一治理的23条主要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分别达到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的标准。水库塘坝经过续建配套,除险加固,保安全工程,至1990年,王屋水库已达防御可能最大暴雨标准,削减洪峰30%;6座小(一)型水库均达防御500年一遇的暴雨标准,56座小(二)型水库泄洪能力达300年一遇暴雨标准,其中41座全部排除险情成为安全库;286座塘坝泄洪能力达防御50年一遇的暴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