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提水、扬水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236&run=13

方塘又称大口井,自50年代中期始有建设。1956年下丁家庙东方塘建成,长20米,宽15米,深6米,由块石砌筑、蓄水1800立方米,可灌溉50亩土地。60年代,一批方塘相继建成,蓄水在2000~5000立方米。1970年黄山公社投工20万个,投资20万元,完成工程量6.3万立方米,建成长150米、宽60米、深7米的界河方塘,可蓄水4.3万立方米,是县内最大的方塘。至1975年,全县共建方塘244座(其中配套211座)。1975~1978年,海岱公社战山河专业队先后建成苗家、前徐家、闫家店、邢家方塘4座,蓄水量9万立方米,共完成工程量11.6万立方米,投工9.25万个,投资23.3万元。1984年全县方塘达512座,有效灌溉面积为3.84万亩。后因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方塘干涸。至1990年末,全市有方塘492座。
  水井机井境内凿井灌溉迄今已有120余年。民国期间,凿井被列为主要水利建设项目。1931年黄县建设局培训凿井技工5人,免费代为民众凿井。1942年黄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群众沿河打井灌溉。虎山区乔家村韩俊英(女)被评为打井能手,莱山区七甲村被评为打井模范村,鹰口王家王喜玉被评为打井模范。1944年全县建有水井33000眼,至1949年达67750眼,其中大部分是小土井,少量是砖、石浆砌。1949年龙口胶东果树指导所率先使用一眼机井,动力机是日本产立式内燃机,离心式水泵。时无柴油,后改装成木炭瓦斯机,日烧木炭百斤,浇地50亩。是年,全县有水车6400部,辘轳47100架。1950年县政府号召群众打井,各区乡组织打井组。城厢区打井组每打1眼收费65公斤小麦,军属收55公斤,困难户麦收后付粮。二区庄头乡、四区乡城乡、五区中村乡、六区午塔乡分别打机井1眼。1952年全县有机井1眼,砖井37054眼,土井86457眼,解放式水车231架,旧式水车6894架,水浇地达290269亩,占粮田总面积的38%。1955年下丁家阳光农业社投工2.5万个,在石棚地上凿井17眼,扩大水浇地100亩。1956年推广井底下泉技术,工具有麻花钻(钻深10丈左右的浅层地区)和改制的跃进锥(钻深30~50丈深的地区)。是年3月,县政府培训井底下泉技术员300人。翌年3月5日,县政府在全县推广新嘉乡群力社在井中打横管增加出水量的经验。1957年全县有74处农业社成立专业水利队,共1255人。井底下泉,打横管2278眼,机井89眼,装机79台,836马力。动力机有驼机,柴油机,煤汽机和汽油机,另有水车12311部,辘轳5.2万架。机灌面积为1.4762万亩,占井灌总面积的5.92%。1959~1960年,受重渠轻井思想影响,全县井灌工程受挫,至1962年,全县能用井仅存3.7484万眼,比1956年减少5.1516万眼;水车、辘轳、钻井机具分别减少70%、60.5%和82.4%,井灌面积减为18.51万亩。为恢复和加强打井工程,1963年黄县水利局成立机井队。翌年,机械打井158眼,总钻进深度6278.47米,全县共打机井326眼,水井1869眼,整修旧机井400眼,水井9500眼。县机井队有500型岩心钻2台,300型岩心钻2台,武克斯冲击钻2台。人力打井机具28套。1970年全县机井数达2529眼,比1962年增加2.5倍。70年代,全县机井数量迅速增加,年增打机井数为446眼,比60年代速度提高96.5%。1989年全市增打机井656眼,是历年打机井最多的一年。至1990年末,全市机井总数达7548眼。
  扬水站1957年石良东营曹家建成县内第1座扬水站,管路为陶瓷管,安装12马力锅驼机1台,引水库水上山,扬程12米,灌溉面积200亩。60年代,全县共建50马力以上扬水站9处,装机866.5马力,设计灌溉面积为12500亩。1968年12月下丁家在大吕家北沟建成县内第1座电动扬水站,装机17瓦,配套水泵3BA-6。至1990年,全市共有74千瓦以上扬水站5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