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中型水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226&run=13

王屋水库市境内唯一的大型水库,位于龙口市东南部,黄水河的中上游,四周与石良镇,丰仪乡、田家乡、七甲乡、文基乡相接。控制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0%,丘陵占30%,整个流域呈阔叶状,平均宽度为15公里。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731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3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068万立方米。水库上游山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7%。经1982年“三查三定”核算,水库总库容为1.49亿立米,兴利库容为0.725亿立米。工程规模已达防御可能最大暴雨标准,审定水库现状实际防洪能力为千年一遇。1958年初,黄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完成库区地形测量和水库工程初步设计。8月,山东省水利厅批准,9月破土动工。全县25个公社,近万名民工参加建设。1959年9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大坝筑高27米,长730米。
  1960~1961年,完成放水洞砌筑及溢洪道开挖的尾工。共完成土石方163.3万立方米,投工246万个,国家投资328.36万元。枢纽工程,水库大坝系沙壳粘心墙坝,全长761米。心墙由粘土和粘壤土筑成,底宽39米,顶宽3米,顶高程79.5米,最大清基深度12米,粘土齿墙嵌入不透水的岩基上。大坝建成后,曾多次出现滑坡。1976年1月5日,县府组织城关、兰高、石良、东江、文基5乡镇500民工、技工和县战山河专业队参加水库保安全工程。将大坝培厚10米,加高1.57米,坝顶高程达79.80米,最大坝高达28.17米,大坝顶宽8米,设有1米高的防浪墙,其厚度为0.6米,中间浇筑0.2米厚混凝土隔水层,墙基础嵌入粘土心墙0.5米。大坝迎水面坡用干砌石护坡。
  1978年5月至9月,王屋水库管理局组织施工,整修大坝前护坡。大坝有沉陷、位移,浸润线测压管三种观测项目。溢洪闸址位于水库大坝东端,由黄县水利局设计,黄县战山河专业队和灌区受益社队民工技工施工。1979年2月15日动工,翌年10月竣工,共投资270万元,投工39.12万个,完成总工程量17.5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4591立方米。溢洪闸工程于1982年获“山东省水利系统优秀设计奖”。水闸系平面钢闸门,共7孔,全长117米,每孔净宽15米,闸门高3.5米,设计最大泄量为4680立方米/秒。堰顶高程70.5米,中边墩均为浆砌石结构,其上设双曲线拱形交通桥,桥面高程79.8米,“T”型梁式机架桥,桥面高程84.30米,闸顶设封闭长廊式启闭机房,两端建楼式桥头堡。闸前铺盖长10米,闸后护坦长20米,宽117米,护坦下游无消能设施。1986年溢洪闸安装上微机控制设备。1988年延长闸后护坦。输水洞有东、西两个。西输水洞于1959年建于大坝西端岩石基础上,系廊道式钢筋混凝土衬管结构、内径1.5米,长80.5米,进口底高程62.20米。竖井内闸门系后止水。1974年由王屋水库管理局施工,用环氧树脂处理放水洞衬管内壁,汛前竣工。1978年5月改建启闭机房,用15吨手摇式闭机控制。闸门为1.61×1.82(米)平面钢闸门。设计流量6.5立方米/秒。东输水洞建于1966年10月,位于水库大坝东端溢洪道中心线下花岗岩石上,系无衬砌隧洞,内径2米,洞长305米,进口底高程60.2米,竖井内闸门系后止水。1980年改建启闭机房,用20吨手摇式启闭机控制,平面钢闸门为2.14×2.14(米)。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允许通过最大流量11.5立方米/秒。水电站位于西输水洞口。1959年水库建成后,建有24千瓦简易电站,后拆除,由王屋水库管理局设计,1975年8月重建,1979年3月竣工。共完成工程量0.2254万立方米,投工0.90万个,投资42.66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5万元,自筹7.161万元)。电站装机容量3×125千瓦。库区移民,共搬迁17个自然村,包括栖霞县苏家店公社的苏家庄、荆子埠2个村和龙口市的丰仪、田家、七甲等3处公社的15个村共计1800户。库区共搬迁8069人,水库兴利水位以下共淹占土地1.3万亩。至1985年末,国家为库区的移民迁建赔偿等共投资173.1万元。
  迟家沟水库中型水库,位于龙口市芦头镇寺后乔家村南,在泳汶河系南栾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丘陵占5%,流域呈扇状,平均宽度4.7公里,水库为单支汇流,其干流平均坡度为10米/公里。流域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4座,共可控制流域面积15.3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63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8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77万立方米。经1982年“三查三定”,核算水库总库容20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3万立方米。1958年10月1日开工兴建。1960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累计完成土石方68.4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立方米,投工117.42万个,国家投资128.9万元。修建水库共搬迁9个自然村810户3185人,防洪水位以下淹没土地0.24万亩。至1985年末,国家为库区移民迁建赔偿等共投资58.5万元。续建加固工程主要有:1967年4~12月,大坝后坡高程61~84米段加固培厚;1973年3月~1974年10月,大坝迎水坡66~84米段翻修加固;1975年3~11月,大坝加高0.5米;1977年4月~1978年11月,大坝粘土心墙顶高程由81.5米加高到84.6米,坝顶高程加高至84.8米;1979年4月加宽溢洪道;1984年11月~1985年汛前,改建放水洞;1986年6~10月,整修放水洞竖井。1989年完成溢洪道交通桥工程。水库大坝,为粘心墙砂壳坝,全长485米,最大坝高27.5米,坝顶高程84.8米,顶宽6.4米。迎水面坡由块石护砌。背水坡为草皮护坡。坝后坡每隔130米设横向排水沟,坝脚设贴坡式排水体。浆砌石防浪墙高1.07来,宽0.4来,嵌入粘土心墙1.0米,宽1.2米。心墙由粘壤土筑成,底宽50米,顶宽3米,顶高程84.8米,最大清基深度4.0米,嵌入基岩1.5米,坝顶设有照明设备。1982年大坝安装了浸润线测压管。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东端,西岸距坝端40米,中心线与大坝轴线夹角97°,为开敞式,进口75米,堰顶高程79.33米,堰长10米。溢洪道下游由天然沟与原河道相接,最大泄量1461立方米/秒。水库输水洞,位于大坝西端,为浆砌石压力拱洞。竖井内设1×1米平板铸铁闸门一扇,尺寸为1.65×1.4米,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秒。1985年改建为廊道式钢筋混凝土管洞,直径为1.50米,进口底高程64.34米,最大流量为17.46立方米/秒,竖井内径为2.20米,并设有双吊点后止水平面钢闸门。
  北邢家水库中型水库,位于龙口市下丁家镇北邢家村西,泳汶河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4平方公里,均为山区。流域呈带型狭窄分布,平均宽4.29公里,长14.92公里,单支汇流。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平均径流深200毫米。水库上游已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拦截流域面积14.44平方公里。经1982年“三查三定”,核算水库总库容13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08万立方米。1958年6月由山东省水利学校编制“泳汶河水库灌区设计说明书”,10月开始筑坝工程和修建放水洞。1960年6月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总投资98.5658万元,投工77.2418万个,完成工程量70.6748万立方米。修建水库搬迁北邢家、大吕、西吕3个村的199户,979人,防洪水位以下淹没土地0.15万亩。至1990年底,国家为库区移民迁建赔偿等共投资16.6万元。1963年后续建、加固的工程主要有:1963年11月~1965年5月加宽溢洪道;1965年3~5月兴建坝后反滤层;1966年2月建二级放水洞(无压),1977年4月改建为有压式;1967年4~6月翻修坝前护坡石;1968年4~7月改建一级放水洞启闭设备和闸门;1974年4~7月兴建溢洪道交通桥及防浪墙;1976年5~10月坝后培土,加高粘心土墙;1979年4月兴建水电站;1977年4月~1978年4月挖溢洪道,1981年整修加固。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高24.94米,顶高程94.65米,宽6米,长400米。迎水坡为干砌石,背水坡为草皮护坡。坝顶有1米高的浆砌石防浪墙和照明设备,防浪墙嵌入粘心墙1.2米,宽0.6米。1980年安装了大坝沉陷位移观测点及浸润线测压管。水库溢洪道位于水库大坝南250米山坳处,为开敞式,底宽50米,进口高程88.76米,全长150米,下游通过天然沟溪与原河道相接。最大泄量为970立方米/秒,消能形式为排流式。水库输水洞,分一、二两级,位于大坝北端。一级输水洞为砌石拱涵,呈矩形半圆拱,闸门为铸铁闸门。二级放水洞为 圆管。水库电站,位于二级放水洞出口处,装机容量2×15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