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工艺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174&run=13

草编制品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境内已用玉米皮编制用品,通常以扭扣或编辫的技法,编制坐垫(又称蒲团),坐墩、枕头、饭筐、草鞋、罐盖等,成为胶东的特产。玉米皮编制品具有洁白、柔韧、轻便、舒适、美观、素雅、隔寒、防潮等特点。民间还用蒲草编织蒲包、草鞋、木履等,以北皂、中村、洼里一带出产为佳;用高梁杆外皮编席,以石良、丰仪、黄城集附近为盛。编席者兼制纸笼,专供丧事焚纸箔用。清末,县人戚肇益办起了帽辫公司,以麦草为原料,编制草帽,行销国外。
  建国后,蒲编鞋渐为棉靴、大头鞋所代替;蔑席渐为外地入境的苇席所代替,唯结婚用的红篾席、红食盒仍畅销不衰。黄县手工业管理局于1964年率先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搜集整理民间的编制工艺,挖掘了玉米皮这一传统的编制技术,使用玉米皮为原料,先编成草辫,又将草辫由内到外以回形纹圈钉成规格相同的正方块,再将方块用针线连缀成大片地席(又称草地毯),同时,又以扭扣和平编的技艺,编制了带有提把的手提篮。数种样品试制后,只想投石问路,探索一下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有关编制品的信息。当年由外贸公司将样品送到了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样品摆出之后,深受外商的青睐,争相订货,批量成交,其中“6332”和“6333”两种地席,倍受欢迎。外商反映说:“世界生产玉米的国家众多,然而玉米皮均成为燃料、饲料或被丢弃,胶东人能将玉米皮编制这样精美的工艺品,并能形成商品率先打入国际市场,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另一方面,玉米皮编制产品应合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追求自然美感的心理”。
  1986年,黄县手工业公司更名为龙口市艺品厂,占地面积5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固定资产84.1万元,全厂职工113人,其中女职工82人。厂设生产科、财务科、政工科。生产科下设提篮组、地毯组、杂品组、染色组、扎里组、设计组和技术组。并在18处乡镇设艺品组,村设业务员,专门负责工艺品生产。艺品厂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组织全市的草制品生产并负责销售。全市有312个村的1万多名妇女从事生产,产品种类达450多个,年产值300万元,产品远销35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新上针艺地毯项目,产品销往英、美等国。1990年总产值522.4万元,利税42.4万元。生产的地毯、提篮和杂品,1980年以来,分别获山东省、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和工艺美术百花奖。
  条编制品明朝末年,境内农民用柳条、蜡条(后又增加绵、果条)为原料,制做土筐、驮篓、偏篓等,多出自石良、丰仪、芦头一带。脱皮的柳条可制做食品用筐、篓和簸箕、笸箩、升斗、条箱等,多出自洼里,簸箕栾一带。北马镇的簸箕栾家村,正是以传统工艺品簸箕,标定村名的。条编品有簸箕、笸箩、升、斗、水斗、提斗、条包和条箱等。这些条编品,是把脱皮的棉柳用细麻绳做纬线,精工编织而成,洁白光亮,质地紧密,几乎不透气、不渗水,汲水浇田必用水斗。一个簸箕和笸箩可使用几十年,是农家簸粮、淘麦的必备之物。据村中年过七旬的老人讲,在上溯10代的族谱里,就有簸箕栾家之称,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80年代全村参加条编工艺生产的有300多户,约400余人,每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
  条编品的制作,一般是在一个地面下挖2米,四旁隆起地面2米、长4米、宽2米的用砖砌成的椭圆形的作坊里进行,俗称“地窨子”,各家大小不一,但形式相同。“地窨子”上开天窗,南有一个小窗口透光,北有一洞口可出入。这里冬暖夏凉,又有一定的湿度,使浸泡的柳条不致被晾干,便于编织。
  绣花、花边清光绪年间,发网、花边传入境内。民国初期,民间此工艺兴盛,多运至欧美各国销售。日军侵入后,发网、花边、绣花业中落。
  建国后,政府鼓励手工艺品出口创汇。至60年代中期,勾花工艺品生产渐趋兴盛。1979年,仅民间花边等工艺品完成产值702万元。
  1962年,县政府在城关公社张家沟村建起绣花厂,1986年更名为龙口市绣花厂,有固定资产370.8万元。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4平方米,职工250人,其中女职工120人。自建厂以来,先后设计创新勾花样品199个,绣花样品99个,网扣编花样品10个,抽纱产品有三种规格294个品种。在生产管理中,采取厂村挂钩形式,实行厂村两级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是妇女,总人数2万余人,分布于全市20处乡镇,她们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进行生产,年人均收入400元左右。1990年绣花厂年产值1560.9万元,创利税113.4万元。产品远销日本、西德、意大利、美国、巴西、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贝雕70年代末,部分村庄和个体户办起小型贝雕工艺厂,用有色贝壳雕刻镶嵌成新兴的工艺品。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产品色彩富丽、玲珑典雅,深受人们喜爱。1983年,龙口镇和平村建起龙口工艺美术厂。当年生产石膏塑像,产销不对路,致使企业亏损,当即转产绒塑挂屏,1984年扭亏为盈,产值15万元。1985年,产品销售北京、天津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年产值增为48万元,利润20万元。1985年与青岛贝雕美术厂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大批生产贝雕挂屏,品种有:桂林山水、万里长城、翠羽春光等60多个,年产挂屏13万块。1990年,年利税158万元,其中利润1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