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粮油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171&run=13

粮食加工清光绪年间,黄城即有磨坊数家,畜拉石碾、石磨、加工小麦及杂粮。民国期间,民间碾坊全县各地皆有。
  1952年,黄县面粉厂建立,逐步实现粮食加工机械化,生产能力由1971年面粉产量3170吨,上升到1978年的10744吨。1984年筹建日产100吨的制粉设备,1986年投产。1987年生产的“特一”粉、“特二”粉,分别获商业部和省厅优质品称号。
  60年代末,乡村生产大队陆续自办粮食加工业,至70年代末,基本普及。人、畜磨面的状况一去不返,旧式磨面工具如石磨、石碾等全被淘汰。
  1990年,全市加工面粉36720吨,其中村办厂16家,年加工面粉5522吨。
  油料加工19世纪30年代,境内有油坊49家。油料加工纯系手工操作,食油种类有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建国后,县建立粮油加工厂,不断更新榨油设备,逐步实现榨油机械化。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食油遂以花生油为主,芝麻油为辅。大豆除用一部分榨油外,其余为豆制品原料。有的农村也建起榨油作坊,多为季节性的,每年秋冬开业,农忙停止;有的常年经营,随时兑换。1990年,全市年产食用植物油399吨,其中村办油坊4家(不含季节性油坊),年产325吨。
  饲料加工龙口市历来重视禽畜饲养,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禽畜所需饲料,概由农户自制。精料以玉米、高粱、豆饼、花生、麸皮为主;粗料以花生蔓、地瓜蔓、豆叶、谷糠为主。精、粗料分别用磨推、碾轧和砘打、棍敲制成,喂时混合使用。
  农业合作化后,农村开始集体养猪,生产大队添制了粉碎机,用以加工粗饲料,玉米秸杆和青草等均可粉碎调以精料喂猪。60年代,机械粉碎粗饲料遍及每个生产大队,饲料的应用范围也扩大到鸡、鸭、兔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渐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多集体猪场停办,个体养猪和村办、个体鸡场兴建起来,传统饲料营养成分单一,禽畜饲养周期长、收益少,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外贸出口的需要。1981年,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龙口市饲料公司成立,下设两个饲料加工厂,制成的配合饲料每百斤含玉米57.5斤、花生饼5斤、麸皮20斤、骨粉1斤、鱼粉1.5斤、酱渣4斤、棉仁饼6斤、葵花饼5斤。年均生产配合饲料1万多吨。产品主要销售市内村办养鸡场和养鸡、养猪专业户。农村饲料加工业遍及各乡镇,主要为农户来料加工,农忙暂停,农闲开业。1990年,全市年产配混合饲料20472吨,其中乡镇饲料厂年产60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