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黄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17&run=13

黄城位于龙口市中部偏北,绛水河与烟潍公路交叉点之西南。东去蓬莱31公里,南去招远45公里,东南距栖霞71公里,距离烟台市区104公里。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黄城为龙口市(黄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556年(北齐天保七年)直至1986年黄县改建为龙口市,原黄县治所均设于此。
  南北朝北齐时期,县治自东黄城(今石良镇黄城集村)西迁至黄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金,历时千余年,修葺资料已无处查考。1372年(明洪武五年),守御所千户韦胜因城辽阔难守而割去北半部修筑南半部。1516年(正德十一年),知县周淳因绛水河山水侵城东北隅,在河西建月城,下作水门泄水。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知县贾璋重修城墙,土沙相杂。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张汇选改筑石城,高约10.7米,顶宽约8.3米,底宽约10米,门4座,东为寅宾门,南为环翠门,西为迎宣门,北为清门。西、北2门城各1,东、南2门敌台各1座,池深约5米。1640年(崇祯十三年),知县任中麟、邑绅范复粹倡捐增高城亘1米,顶底加厚并增建4角敌台4座,南门城1座为朝阳,东门城1座为光表,掘池深6.6米,宽10米。
  1668年(清康熙七年),城门楼因地震而损。1672年(康熙十一年),知县李蕃重修四门楼,掘池壕。此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曾修整过,至清末城墙保护尚好。1938年围墙拆除,1948年春拆除城墙。
  县城外郭俗名圩子,自明末移集市于4关城外,店铺、民居日益繁多。1861年(咸丰十一年),因惧怕捻军,知县何亨九与邑绅丁培镒等倡捐筑土圩。1868年(同治七年)。知县彭九龄改用石灰、沙、土3物杂合筑圩,顶部覆设砖瓦,周长7848米,高约5.1米,底宽约4.6米,顶宽约3.6米。门楼4座,门10座,东中为迎曦门,左为登瀛门,右为阜丰门;南左为仪凤门,右为来麟门;西左为步云门,右为永清门;北中为乾安门,左为长胜门,右为平安门。民国以后,因警力单薄只开仪凤、迎曦、步云、乾安4门,其余均堵塞,仅农忙时开放10余日。1914年县知事郭光烈因圩墙年久失修及兵燹所毁,重新修补。1920年6月,县知事金城令第一保卫团倡捐修葺。1945年以后,旧城圩陆续拆除。
  旧城区面积狭小,仅0.17平方公里。内城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宽13米,青石砌成。圩内有东关、西关、南关街和一些小街巷,道路狭窄,很不整齐。公共建筑主要有官署、学宫、书院、演武场等,至建国时已荡然无存。
  建国前,城内商业较发达,计有钱业、杂货业、当铺业、旅店业、粮食业、药材业、织布业、皮革业、肉铺、成衣铺等50多个行业,商号620余家。商号主要集中在西街和西关街,仅西关街就有商号157家,且多数规模较大。
  建国以后,50~60年代城区建设发展缓慢。70年代后期开始加快城建步伐。1981年以后,城区修建和改修10条干道。东西主要干道4条:环城南路、中心大街、北大街和环城北路;南北主要干道2条:环城西路、西大街。东西次要干道只有南大街一条;南北次要干道3条:十字街、沿河东路和沿河路。主要干道宽20~40米,次要干道宽12~16米。城区10条主要干道中已有9条铺设沥青路面,共长19125米。1964~1984年,于城东部绛水河先后修建了林家庄桥、绛水河北桥、绛水河桥、北大街桥和工农桥,解决了河东与河西的交通问题。城区主要街道两侧,3~5层楼房林立,错落有致。
  县城交通便利,现有班车直达济南、临沂、张店、潍坊、青岛、东营、烟台、莱阳、蓬莱、高密、招远、东村、栖霞、莱西、平度、安邱等市县,日发班车46车次,接送过往班车50余车次,并有班车直达各乡镇。1989年10月,龙口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增设黄城至龙口环行客车,每日23车次。此外,还有个体与联户汽车运输。
  城区工业,以家电、机械工具、印刷、电子、皮革、服装、酿造、食品、工艺品、木材加工工业为主,现拥有主要厂家19家。商业,拥有公司、商店、餐馆、理发店及固定摊点200余家。集市贸易异常活跃。现有东、西两处农贸市场,摊位1500多个,日上市人数3万多人,成交额10万余元。
  城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工会俱乐部以及公园、体育场各1处;教育中心、技工学校、聋哑学校、高级中学各1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多处;还有龙口市人民医院、龙口市中医院、烟台市北海医院以及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卫生医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