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公共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7&A=1&rec=100&run=13

黄城明代以来,县城的公共建筑有官署、学宫、书院和4坛、7庵、27寺庙以及29座石坊等。
  县署:原在北城,1368年(明洪武元年)徙建于南城大十字口路西,经明代多次重修,计有大堂5楹、县丞、主簿、典史署各1,吏、户、礼、兵、刑房各1,监狱1,狱神庙1,另有客厅、卧房、庖室和宾馆等各1。
  学宫:亦称文庙,位于十字街北部东侧。建于唐代,明嘉靖、万历年间两次重修。学宫除供奉孔子外,尚有配享、从祀者如颜回、曾参、孔、孟轲和12哲、77先贤,计120余名。有先师殿1座,东西庑各10楹。并有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崇德斋、徙义斋、更衣亭、敬一亭、魁星楼、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
  书院:县内最早的学堂。书院有两处,一是士乡书院,在县署东。石坊大门,一进三间,中间为仪门,两廊有学舍各12间,大厅1间,东西耳房各1间;另一处是河滨书院,在东门外,后废为慧灯庵。
  演武场:俗称北校场,在城区东北部,内建正厅3楹,前建屏墙和门楼。1668年(清康熙七年)毁于地震。建国后,废址建体育场,现改建集贸市场。
  石坊:亦称牌坊,共29座,分布于城内大街。牌坊以巨大、坚质而洁白的花岗石为料,精工雕琢成龙、凤、狮等形态各异的重大部件,靠人力运土垒成高坡,利用斜面逐层推高石件,逐件镶嵌,上端以巨石为匾额,镌刻文字,旌表科第达官、历史名人和烈女节妇等。
  坛:土石筑成的台子,为旧官府行大典祭祀天地鬼神,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地。坛建于明代,主要有四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社稷坛、邑厉坛和先农坛。
  寺庙:多建于唐代,经明清两代多次改建和重建,数量颇多,全县大小寺庙近200座,其中城内就有27座,文昌庙、东岳庙、关帝庙、火神庙较为有名。城内尚有福寿庵、慧灯庵、潮音庵、白衣庵、万寿庵、朝阳庵和福慧庵。城西位庄村的海晏寺宏伟壮丽,为全县之冠。占地近百亩,寺内有佛殿8间,前楼6间,楼上为海神阁,楼下有山门,两廊6间,僧房50余间。主体工程大雄宝殿,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瓷瓦盖顶,金碧辉煌;殿内72支彩梁凌空架起,工艺奇绝;释迦牟尼,八大金刚、十八罗汉、多手观音和四大天王等神佛塑象造型优美,千姿百态,为彩塑珍品。
  以上古代建筑,历经沧桑,或拆除或烧毁或改变用途,至今已荡然无存。
  建国初期,城区建设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建设。60年代末,城区内仅建了规模不大的影剧院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和厂房。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区公共建筑竣工面积23.13万平方米。相继建成机关办公楼、文化教育楼、商业服务楼、职工宿舍楼和居民小区楼等。1980~1985年,公共建筑竣工面积47.7万平方米。1986年撤县设市以来,按照“开发龙口、巩固黄城”的方针,黄城的公共建筑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1986~1990年,公共建筑竣工面积近10万平方米。黄城的工业企业区、生活居住区、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城区北部为工业企业区;沿河西路南北两端、环城南路南侧、环城西路北部东侧以及环城北路北侧为生活居住区;中心大街东部为金融中心;西大街和南大街两侧为商业中心。
  市委办公楼:位于中心大街东段南侧,西与东莱宾馆相邻,1980年由原县委驻地改建而成。是一对局部4层,大部3层内廊式非对称混合结构的姊妹楼。附属建筑设于楼后,楼前留有较大空地,植以花草树木。建筑面积:东楼1467平方米;西楼1554平方米。
  市政府办公楼:位于中心大街和十字街交叉处东北,与东莱宾馆隔街相望,1973~1982年于县府驻地逐年改建而成。主要建筑群为4栋内廊式混合结构的多层建筑(2~4层),坐北朝南成排组合。建筑物为中心对称形式,有贯通南北的中间人行道路。楼前留有广场,楼东的附属建筑自成体系。主体工程建筑面积为5264平方米。
  东莱宾馆:位于中心大街和十字街交叉处的东南角。1975~1984年在原县委机关招待所的基础上陆续扩建而成。由北楼、外宾楼、南楼、东楼4栋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2750平方米。宾馆内院砌有水池假山,四周植以树木花草。在主体建筑物中,以北楼为中心,形成高低错落、体形各异、方向不同、相互对应的建筑群体。
  市总工会办公楼:位于中心大街路北,西邻县人民政府,1983年建成,办公楼分3层,建筑面积1778平方米。
  市剧院:位于南大街路北,初建于1953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0人。1985年拆除,于原址重建,1982年9月竣工。新剧院由前厅、观众厅、舞厅、化妆室、放映室等5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为3302平方米。观众厅跨度21米,长28米,设池座805个,楼座450个。舞台进深14米,宽21米,台口高7米,宽13米,标高18米处设“葡萄架”,有半自动吊杆40多支。面光、耳光、侧光齐全。
  市供销大楼:位于西大街与中心大街交叉路口西南角,1981年建成,系4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434.38平方米。
  市百货商店大楼:位于西大街与中心大街交叉路口东北角,系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89年建成,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市人民医院大楼:位于环城北路东段北侧,1983年建成,总建筑面积为12763平方米。建有4层门诊楼1座,建筑面积3930平方米;3层病房楼1座,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住宅楼、库房等建筑面积3843平方米。
  市职工教育中心:位于环城北路南侧绛水河东岸。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由6幢4层混合结构的条形平面形式的建筑群体,沿中间南北通道坐北朝南对称排列。为目前山东省县级规模最大的综合教育设施。
  市图书馆:位于西大街与中心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1984年由旅日爱国侨胞王汝钧捐资10万元建成,楼高3层,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
  市博物馆:位于西大街与北大街交叉路口东南角。馆址系清末当地富豪丁氏家族的故居,1985年进行了改建和修葺,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现有房屋249间。是一座仿殿宇结构的封闭式建筑群,房屋高大雄伟,工艺精巧。屋顶立有五脊六兽,室内装有格扇门窗。鸟兽、花卉在雕梁画栋中千姿百态,朱漆明柱上题刻的楹联处处可见。市博物馆是全市唯一保存下来古典建筑,体现了民族风格,也是“黄县房”中的精品。馆北部的公园,1989年建成,园内广植花木,连体仿古六角姊妹凉亭,高踞假山之巅,连同长廊和墙垣均为仿古建筑,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市体育场:位于烟潍公路南侧,职工教育中心以东,1986年3月动工兴建,1987年竣工,总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两层主席台楼1座,4层办公、教学楼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砖铺地面篮球场4个。
  龙口公共建筑多建于清中叶以后和民国时期,较大庙宇为天后宫,公益市场、娱乐场所为龙口开埠后所建。
  公益市场(即鱼菜市场):1933年秋,于龙口河北,辟地18亩,筑房百余间,称公益市场。
  娱乐场所:新市场,1933年建,在旧街市北衡街,临时板屋搭成,内多唱鼓书、说评词者,为劳工会集之处;小市场,在旧街市最北端,开埠后建立,地方空旷,殊少建筑,是杂剧与跑马戏活动场所;新舞台,在河北三马路,1922年拓殖公司建;天宫舞台,新市场东,1932年建,设备较新颖。
  庙宇:天后宫,在旧街市北首,地势较高,建筑年代无考。清中叶时,正殿祀天后圣母,东配殿祀龙王,西配殿祀药王、财神。山门3间,东西厢房24间,山门外有戏楼和金沙滩牌坊。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重修,东院建关帝庙大殿3间。民国以来,为警察驻防之所;静修庵,在商埠东南,1925年修,中殿祀南海大士,东西配殿各三间,东祀关帝,西祀天后,东西厢房各5间,左右钟楼各1座。院中、山门外各有“金沙滩”牌坊1座;佑灵宫,在商埠西北,距码头约3里许,初为砖石所砌,并无神像,仅有一龙王牌位,1922年重修,建正殿3间,中祀龙王,东祀关帝,西祀八蜡,东西厢房各3间,专为渔者避风雨之所。1931年在庙东修龙母坟1丘。
  嗣后日军入侵,龙口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摧残,无城区建设可言。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国民党第八军进入龙口,借口修筑工事,强行拆除民房,昔日繁华的龙口河北区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商号倒闭近300家,城区建设受到严重破坏。
  建国后,龙口城区在原有的基础上边改造边建设。7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建设速度,到1990年新建公共建筑30多万平方米,已形成居民生活区3个,混合区4个。
  随着道路的拓宽与辟修,龙口的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也同步建设起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由5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分南、中、北三区。区内,林荫夹道,水电配套。交通便利,层楼迭起,生活环境舒适。
  南区:矿务局小区和央格庄小区。占地面积86公顷,规划人口2万人。两小区已建成百货楼、小学、医院、宾馆、住宅等建筑13万多平方米,市府办公大楼11000平方米。
  中区:老城区,包括振兴路中段和市场街两小区。占地面积55公顷,规划人口2万人。两小区为商业、交通、金融中心。已有公共建筑7万多平方米。其中百货大楼4500平方米。供销大楼1900平方米,候船大厅5500平方米,影剧院5000平方米,农贸市场1.8万平方米,改建、新建住宅面积3万多平方米。
  北区:包括梁家矿生活区、电厂生活区和新港路生活区。占地面积50.5公顷,规划人口2.5万人。已建成各种住宅楼9万多平方米,扩建的龙口医院面积3200平方米。